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小说 > 文章内容


导读: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农民,没有文化,一辈子都生活在那个我熟悉的贫穷的小山村里。在旁人的眼里,他们木讷、苟于言笑,又非常的勤劳聪明。在他们默默无闻的世界里,人们却看到了一个神话:先后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成
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农民,没有文化,一辈子都生活在那个我熟悉的贫穷的小山村里。在旁人的眼里,他们木讷、苟于言笑,又非常的勤劳聪明。在他们默默无闻的世界里,人们却看到了一个神话:先后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成为那里走出去的第一批人,并且从此告别了黄土地的生活。
一直有人问我:你的父母从小给了你什么样的教育,让你能走到今天?我也想过很多次。相比过去信奉“棒下出孝子”和今天众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他们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他们整天忙碌着,家里家外,田间耕种、山林砍伐种植,极少过问我和哥哥的学习,除了在年终将我们的奖状贴在墙上,但从不拖欠我们的学费。穷人家里孩子早当家,看着父母辛苦劳动挣钱给我们上学,我和哥哥都很自觉地学习。
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父母要比别人更忙碌,很少看到他们闲下来。每天天刚破晓,父亲就已经上山了,等他下山回来正好赶上母亲的早饭。吃过饭便是繁忙的一天,直到邻居家已经吃过晚饭全家坐在电视前时,母亲可能刚回家准备晚饭,而父亲则忙着切猪草喂猪。只要是晴天,他们便重复着如此的生活。然而他们看似忙碌,却又有条有理。除了农忙,妈妈顾着家里和田里,爸爸主要是山林和其他赚钱的生计。他们很有默契地分担家庭重担,尽管物质生活很匮乏,但直到现在,风风雨雨30年了,也很少听到他们的争吵。可能一年就那么一两次,也无非是为了父亲喝多了酒,母亲抱怨他会伤了身体。
我就在这样一个温暖安静的家庭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少,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直到在我拿到北京某重点大学的通知书即将要离开家时,一个很凑巧的机会,父亲给我讲了他和母亲的故事,让我一直感叹至今。
记得那是在一个早上,母亲留在家里做饭,我和父亲去地里给禾苗锄草。也许是因为我也要走了,父亲有些舍不得,就和我唠唠叨叨地讲了很多。父亲当时很感慨地说:“把你和你哥送进大学,是我和你妈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和你妈结婚的时候,我就说过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走出去。现在终于做到了,我和你妈的任务也完成了,剩下的路就是你们自己的了。”
母亲的命很苦,外婆去世得太早,她连模样都记不清了。本来有一个小一岁的妹妹,可惜养到18岁因为肺结核也走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据说早些年不务正业,让外公操碎了心,直到自己成了家做了父亲才有所悔改。这样就只有外公和母亲相依为命,外公的脾气很暴躁,刚过40岁就已瘫痪在床了。
村里的人谈起早年的母亲时,都说她命苦,连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都不知道。直到母亲遇见了父亲。是大姑先认识了母亲,觉得她很漂亮又很能干,就介绍给了自己的二弟。父亲第一眼就相中了母亲,可是爷爷奶奶认为母亲家里负担太重,连房子都没有,住的还是土屋,而且还要父亲入赘,是万万不情愿的。父亲兄弟姐妹6个,家里在当地还算殷实,如果入赘是会被人耻笑的,可是父亲就是认定了母亲。无奈之下,爷爷将父亲送进了部队,这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的时间,母亲和父亲之间没有写过任何信,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在部队里,父亲很得领导的赏识,复员之前就劝父亲留在部队里,而且还给父亲介绍了当地一个姑娘。父亲说那家人非常喜欢他,家里条件也好,只有一个女儿,有连长的推荐再加上战友的劝说,父亲似乎有点动心了。但后来还是决定回去找母亲,至少要知道她有没有嫁人。父亲带着三年来在部队积攒的一百多斤粮票,本想回到家给母亲一个惊喜,却不想在火车上所有的东西都被人偷了,还是靠着老乡的帮助回到老家的。父亲一无所有的回来了,第一个见的是母亲。见到母亲,父亲惊呆了,三年的时间,母亲一个人用她柔弱的肩膀把老屋旁边的小山平成了屋地基,而且准备好了所有盖房子需要用到的椽子、大梁。看着母亲布满老茧的双手,父亲说当时他很庆幸自己回来了。
爷爷奶奶不再反对父母的婚事,因为父亲不在的三年,母亲所做的一切他们也看到了,但他们不愿给父亲一分钱。于是父亲自己亲手做了个大木箱,刷了红漆,抱着已成家的姑姑送的一床棉被住进了外公家,和母亲领了结婚证。早些年父亲母亲日子过得很苦,父亲是外来姓,在村子大家都比较排斥他,分的山和地也都是不好的。因为土屋常年潮湿,逢雨天就漏雨,母亲很早就有了风湿病,一度也差点瘫痪。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抓住改革时机,积极的寻找路子多挣钱。养蜂、木耳、香菇、银耳,父亲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尝试一切可以赚钱的方法。
在我5岁那年,家里新盖了一栋两层的楼房,是村里的第一家。父亲也因为他善良公正的品格和勤劳的习惯,渐渐获得了村里人的认可,被大家选为村长,这一干就是10年。父亲和母亲心地都很善良,见不得别人家有困难,只要能帮的就一定帮忙。随着我和哥哥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费越来越高,父母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很多儿时的伙伴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南下打工了,很多人也这么劝母亲。于是在我中考完的那个暑假,母亲跟我商量能否出去打工,家里只能供哥哥读书了。我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后来父亲知道了,在我的印象中那是父亲第一次对母亲发那么大的火,父亲说:“她只要能考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她读,供不起是当父母的没用…..”从此以后母亲再也没有跟我提起过了。
父母之间的话很少,除了偶尔农活的安排。家里的事情一项都是父亲做主,只要比较重大的事情,父亲会和母亲商量一下,比如借给某人多少钱,往往是借出去之后才告诉母亲。母亲时常说,她的腰包里没有一分钱,出门都得问父亲要钱,父亲在旁边听了傻乐:“钱就在抽屉里,你自己不管罢了。出去赶集给你100你还是带回100,怨谁呢?”母亲一直都很体贴父亲。知道父亲辛苦,母亲经常会专门做些父亲爱吃的菜,让父亲喝点酒。因为家里穷,小时候鱼和肉很少吃。但每次吃的时候都很温馨,母亲会不停地给我和哥哥夹鱼肚上的,把鱼头和鱼尾给父亲,自己空筷回去,我和哥哥就连忙从自己碗里给母亲夹肉。就这样,一家四个人让来让去。当我和哥哥都工作了,才向他们抗议,以后我们要吃鱼头鱼尾。
父亲母亲之间有很多看似平常却又让我羡慕不已的地方,甚至他们对我的爱情婚姻观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甜言蜜语,只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