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圩字,湘赣闽粤多读xu,意思是集市。我的家乡在皖西,此字只有一个发音:wei。书面意思不宽广。圩的意思有两种,一是:有土堤包围以防外边水入侵的稻田;再则是保护低洼田地的土堤。皖西舒城地形较独特,东南是
圩字,湘赣闽粤多读xu,意思是集市。我的家乡在皖西,此字只有一个发音:wei。书面意思不宽广。圩的意思有两种,一是:有土堤包围以防外边水入侵的稻田;再则是保护低洼田地的土堤。
皖西舒城地形较独特,东南是山,属于大别山余脉,西北是平原,中间是丘陵。地形分布犹如分割,且分割得干净利落,山不入丘陵;丘陵与平原几乎也以直线划分,海拔差较大。站在丘陵眺望平原,可谓一望无垠,夜晚可见万家灯火。
山较为贫瘠,森林在民国时即遭砍伐破坏;当初水利工程不完善,丘陵间的低洼处才可耕作。最适宜耕作的是平原,泥土肥沃,灌溉方便,因此,平原比山区丘陵人口稠密。
但,皖西平原之水东归巢湖,属长江水系,落差小;上游山区森林的破坏,泥沙俱下,淤塞河道,使这块土地排水极为困难,极易受洪涝灾害。造就了这里的每一条河都是地上河。民国时舒城一位县长考察其中一条河流时感慨:如此下去,十年之后,水将从屋顶上流。需要排水时,无法排水,还的提防河水入侵倒灌。说十年九涝不太真实,说三年一涝不为过。
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皖西平原特有的生态文化。为了防河堤决口,当地人称之为破圩;防洪涝,平原上的人只有逐高而居,邻河而居,夯土成家。河堤成为人们理想的宅基地,也成为他们埋葬亡者理想的风水宝地。活人与死人杂居。平原上人们不能像丘陵地区人们那么严格讲究宅基地的风水,门前不会有宽广的场地,三尺外可能就是深深的河床,门西三尺可能就是坟茔。如是新坟,坟上将会插有白花花的花圈;除夕夜,萝卜灯笼争辉阳宅。
随着人口的增加,河堤开发殆尽,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圈地建房;要建房,只有在一马平川的耕地上选址了。为防洪涝防家舍潮湿,人们挖地垒土,将房子垒建得高高的;取土成塘。尽管盖的是泥墙草房,盖房仍然是一户农家富裕的最重要的表现,但即使他盖得起房,可巨大的“一期工程”是任何家庭无法承受的痛,他们只有合作,或本家,或杂姓。
人以地名,地以人名,是中国文化一个特点。聚家成址,沿袭旧贯,取其中一户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姓,加以地形,如张家圩,杨家圩,曹家圩,这样的地名在舒城一带比比皆是。
这种当初为建房取土而行成的环村池塘方便了生活用水,可以养鱼放藕。养藕不仅藕是一种农产品,它的职能还能澄清水质;也可以阻止部分家畜糟蹋周边庄稼;农家贫困,土墙草房,临水而居,便于防止火患。
环村池塘的作用还有,它类似护城河,有防盗防匪功能。

山区农家房基多半是石料,依山近河多半是卵石,平原石料难得,大多农家只能就近取材,夯土成墙。防水屋面材料用的是晚稻草。早稻草茎短,而且早稻草是耕牛的冬粮,不可用。
皖西还有一种优良的盖房用草,当地人称之为:“柏草”。柏草多生长在山坡丘坡间,草长,径圆,色泽黄红,质地坚硬,用它盖房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腐。但产量低,不易得。
物以稀为贵。能盖起柏草房,尽管墙体是泥土,依然是少有人家富裕的象征。
杉木体直体轻不易腐是盖房理想材料,当地杉木产量少,人们称之水运而来的杉木为河木,据说经河水淹泡过的杉木要好于没经淹泡的。农户用河木盖房被看责奢侈。住起柏草房的农户少,住起河木梁柏草房的更少,住起砖墙河木瓦房的少之又少了。

舒城小城东二十里外,有个曹家圩,建在平原间,圩塘深且宽广;圩内地高;房屋众多,多是河木砖墙瓦房;布局讲究,房屋雕梁画壁。明国时,土匪闹得欢,许多村庄筑墙设炮。曹家在圩内炮楼,《当地人称土炮为土擂》,俨然如城,三门土炮让土匪闻风丧胆。曹家圩后来成为村址,虽大致轮廓仍在,但早已不是昔日曹家圩了。抱憾!
皖西有自己的“三刻”,但能保存下来极少,一是原本不多,再则,明国前,这里是太平天国基地,是太平军与清军反复鏖战的战场;加之后来的扫“四旧”,能保存下来已是鳞毛凤角。曹家圩南四五里,有个古楼岗,有寺庙,有地王府殿,可见规模之大。现已不复存在,仅有松柏两株,松龄约500岁;从散落的一些石刻上看,其建筑相当精美,毫不逊于徽州石刻。
在皖西,圩字的含义早已突破书面上解释,它指的是绝不是土堤,和土堤圈围的一片地,而是指它特有居住方式和生存环境,以及人们与生存环境相处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