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平原君赵胜,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孝成王之叔,曾三度出任赵国相,又三度被免去相位,一生经历颇具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
平原君赵胜,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孝成王之叔,曾三度出任赵国相,又三度被免去相位,一生经历颇具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觽,邯郸几亡”,词语间有很不客气的鄙薄之意,说这位平原君虽然仪表堂堂生得一表人才,却不识大体贪小便宜,引发赵国对秦的长平之战,害死了四十多万将士,是个祸国殃民的倒霉秧子。平原君的为人真如司马迁所言吗?且让我们从头看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的出场非常有意思,活像一幕舞台剧。而平原君这位本来应该是主角的人物,因为演技不佳,反而被配角抢了风头。这位配角是个瘸子,住在平原君的隔壁,每天一瘸一拐地出门汲水。也许是因为太悠闲无聊,又或许是因为瘸子如舞蹈般地的行走姿态太有趣,平原君的一个姬妾在楼台上眺望风景时看到了,便毫无同情心并不顾形象地大笑起来。瘸子被美女嘲笑觉得很受伤,就去找平原君说:“我听说您敬重人才。您府上聚集了成百上千的有识之士,他们不远万里地来投奔您,也是因为您重才而轻女色。我不幸身有残疾,您的姬妾却站在高楼上笑话我,也太不尊重人了,您可要为我做主,杀了那个小贱人的头!”平原君看着瘸子笑嘻嘻地说:“嗯嗯,你先回去吧。”瘸子走后,平原君对左右说:“瞧这小子,居然为了一笑就要我那美人的头,也太过分了!”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过了一年半载,平原君发现门下的食客渐渐地少了,他很不安,就问手下:“我对那些食客大爷并没失礼呀,为什么他们会走了呢?”一个自以为明白的人就说了:“您没杀那个笑瘸子的美人,大家都以为你重色轻才,所以就走了。”平原君这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只好挥泪砍了那个不走运的美人的头,亲自捧了送给瘸子以谢罪。经过这一番“重才轻色”的表演,来投靠平原君的人又渐渐地增多了。

看完了以上这一幕,大概许多人都会为那个美人抱屈:缺乏爱心、嘲笑残疾人士,虽然搁现代也属于该指责的不道德行为,但这即使说得再严重也属于社会公德范畴,犯不上用刑事手段来惩罚。为这点小事被砍了头,真够冤的!但在这剧目里还有一个更应叫屈的人,那就是瘸子。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委,首先是对瘸子的嘲笑。须知,在那个时代,生理上的缺陷是被当作一种“原罪”看待的,按照周礼,身有残疾的瘸子瞎子等都不准进入祖庙参加祭神祭祖的祭祀,一些犯了罪的人也会被砍去手足做为惩罚。所以当时的人们普遍对残疾人没好感,被嘲笑这件事,对于残疾人来说当是平常。而这位被美人嘲笑的瘸子,却像是位从来没被地球人冒犯过的外星来客似的,被嘲笑一下就大动干戈要人的脑袋,实在是有点蹊跷。难道这位瘸子从来没被人笑过?似乎不太可能;也许这位瘸子的能量极大武功超群,以前嘲笑他的人都被他取了脑袋?更不可能。在瘸子去找过平原君后的一年时间内,美人没有被杀,瘸子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但也不见其有什么做为,可见如果平原君坚持不杀美人,瘸子也只能是徒呼奈何。那么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瘸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另有所图。图什么呢?杀人肯定不是目的。即使平原君送来一个活的大美人给自己,瘸子恐怕还要担心能不能养活,要一颗死人的头做什么!对一个身处贫贱困顿之境的人来说,生存以及怎样生存得更有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瘸子无疑是个聪明人,他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向平原君开了个高价,并且预留了讨价还价的空间——只要价格合理,美人就能安然无恙。只可惜,他高估了平原君的IQ,瘸子非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反而背负了一条人命的罪孽落了个骂名。不过这也难怪平原君,一个含着金汤匙生在富贵金银窝锦衣玉食的公子哥,怎么能了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悲凉?平原君从一开始就会错了意,以为人人都和自己一样,要在意维护的只是自己高贵的尊严和声名,并在轻言许诺后又没有及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直至造成“不讲信用”的恶劣影响,才急忙忙用美人的头为自己的错误买了单。可以说平原君是这出闹剧中唯一一个犯了错,却没有付出代价的人(失去一个美人根本算不得是损失,有道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理由也只有一个,谁让人是高人一等的贵公子?

再来看看平原君的“利令智昏”。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攻韩国上党郡,眼看危在旦夕,韩上党守将冯亭便求助于赵国,并愿将上党17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朝堂上就此事起了争议,赵豹等人表示不可,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无故之利是祸殃!而平原君赵胜却主张接受:“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于是赵孝成王笑纳了上党17城,从而正式拉开了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后又在战况成胶着状时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致使赵国40余万兵将陷落长平,被白起俘虏活埋,损失之重惨烈非常。故而留下了“利令智昏”这一富含贬义的成语典故。

在《史记》中司马迁毫不含糊地将责任归咎到平原君的头上,认为其主张接收上党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短视行为,是带来“邯郸几亡”恶劣后果的根本原因。但纵观秦赵两国交战的前后,就不难发现,早在长平之前两国之间就没消停过,秦国一直在寻找各种借口明抢暗夺赵国的属地,孝成王的父亲惠文王刚刚继位不久秦国便连取赵国十六城,后更是烽烟不绝,战火不止。所以无论赵国是否接收上党,秦国都不会放过赵国。而当时赵国是继齐国之后,唯一有能力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如果对冯亭的求助说不,不但在外交上极其示弱,在策略上更是彻底的失败——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倒不如团结更多的力量打击敌人。由此看来,平原君接收上党的主张并没有错。而后在廉颇统帅下的长平之战中,赵军以逸待劳坚壁固守,有效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在与秦军对峙三载后,战迹逐渐向有利于赵军的方向发展。秦军无奈使出反间计,刚愎自用的孝成王果然中计,“纸上谈兵”的悲剧终于沉重上演。这时的平原君比那瘸子要可怜,一下子便背负了40多万冤魂的愤懑与怨恨,一张口又怎分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