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金庸现象
作者:雁齿时间:2025-05-04 03:58:43热度:0
导读:我向来不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对他的作品很不屑,总是认为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歪曲历史,暴力等等。在前几年看了他的《鹿鼎记》后,对他的作品更是深恶痛绝。一个无赖泼皮竟可以成为主角,依靠
我向来不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对他的作品很不屑,总是认为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歪曲历史,暴力等等。在前几年看了他的《鹿鼎记》后,对他的作品更是深恶痛绝。一个无赖泼皮竟可以成为主角,依靠投机取巧取得高位,并乐此不疲,没有一点忏悔的意思。这样的描写让我心感震惊,历史竟可以这样被一个泼皮随意玩弄,人性的丑恶被在作者的笔下被人们推崇倍致。可就是这样的作品登上大雅之堂,并吸引了许多读者,我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但有一点可以说明,我们把自己的历史当成了一个玩偶。
我们中国的历史有正史,野史之分。玩味历史并不是金庸先生的首创,但把历史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赢得民族的首肯,引得许多的人们追捧,并把充满暴力的武侠小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金庸是第一个。
去年北京高中教科书修改一些学编案者要把他的作品放到了教学教材里,引起了很多金庸迷的赞成,和一些人的反对。一些学者并说放到课本里是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读武侠小说,理解里面其中的侠道精神。看到这些所谓学者说的话,我真的有点气愤,金庸的作品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我还要去以自己的意念把所谓的文学价值强加给他。那么多学者热于追捧金庸先生我看是这几年金庸的武侠剧看多了,看到海外金庸受欢多了,被这些表象迷住了。说明什么?一个堂堂学者竟也像一些不经世事的小孩一样去追逐潮流,那么多人热于追捧金庸的小说到底是我们欣赏趣味的降低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种所谓的侠道精神来抚慰我们残缺的思想。
我在书上看金庸小说不多,大多是在电视剧上看的,但一般都是很接近原著,我在此发表对他评论我想不会得罪一些金迷吧。我在看金庸小说发现很多都是这样的现象:打打杀杀、暴力、虚假、扭曲历史、个人主义。
先说这些打打杀杀,暴力在金庸小说里可以算得起码占据有七成的篇幅。两个人见面说不上两句话就是动手打架,不管为什么,都是以武力来解决问题。这些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怎样的心理影响,如果一些年轻人是在这样是在这种宣扬暴力的小说浸泡中长大,是利是害,我想谁都清楚。还有虚假,扭曲历史,更是荒诞不稽,聊以自慰。我这样说肯定会有人说以前的也有人扭曲历史,像罗贯中、施耐庵等我为什么不说,偏偏挑金庸来说。在这我想说明,以前的作者写的小说虽然也有扭曲历史的现象,但他们的作品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都是以人文主义做为精神坐标,整个主题都是围绕社会道义而写,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思考。而金庸的作品有这些东西吗?有也许会有,也有那一点点的所谓的侠道精神,这是真实的吗?让我们来慢慢揭开这个侠道精神的的面具吧。
侠道精神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其它武侠小说里有多少?这些小说都在强调一个侠字,可在小说里的侠道精神处处充满了个人主义的侠道精神。许多所谓行侠仗义的“侠客”们有多少在打败对手后不是将其杀死的,而不是将其送交国家机关,让他们经过国家政府的审判。他们的行为巳经严重超越了法理之外,他无视国家的法律以个人来替代国家的法律机关,以个人的意志替代国家的意志,随意处死别人,这些难道就是我们推崇的侠道精神?如果个个都像他们那样,无视公共价值的存在,我们还要国家来干什么。在《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想杀掉铁掌掌帮主,并为自己的行为找了很多借口,说:我一生杀了二百多人,但个个都是大奸大恶之徒,个个死有余辜。在这我想说明,谁能证明那些被他杀死的人都该死,有几个经过法律的审判。以己之手替代国家之手随意处死他人,谁给了他这样的权力,他杀死别人经过国家机构的同意了没有。仗着自己的武功高强难道就能为所欲为,仗着武艺的高强就可横行乡里,这样的大侠与那些仗着权贵欺负乡民的国家蛀虫有何区别。这样的侠道竟还有一些所谓的学者欲向我们的学生们推荐,他们的行为就好像一个老夫子向学生推荐暴力电影一样可悲。
说到这里,金庸小说到底还剩下什么能让我们称道的。既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热衷追捧他的小说。这样的现象也反映了我们的审美情趣的降低。那些曾让我们感到心灵震憾的名著正在淡出我们的视野;那些给我们带无限瑕思的诗词走出了我们的记忆;那些给我们无尽思考,进步启示的作品巳走出我们的心灵。替代的是却是这些靠虚假来推崇侠道精神的武侠作品,这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金庸小说说明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正在发生质变,向病态的方向发生质变。我们总是宁愿意做这些无聊文字游戏的看客,却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作品,长期如此,我们唯有麻木,别无出路。看看我们的国民麻木到什么样的程度:有人跳楼非担无人制止,却有人在下面叫嚷为什么不快跳;有妇女在街上被流氓扒掉衣服,没人劝阻,充当冷漠的看客;车上有妇女被无赖强暴,面对受害者的呼救,一车的老少爷们惺惺作态,视而不见;老人脚步蹒跚无人去抚,却去怪老人太慢耽误自己上班的时间。这样的报道哪天不会出现在我们媒体上,我们总是在责骂别人可自己呢,有没有真正反省过。
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正在发生质变,向病态的方向发生质变。我们这个民族向来都是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的,一直以来都是对喜剧推崇倍至,将悲剧抹杀在我们的记忆里。但只有真正的悲剧才能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只有悲剧才能让我们真正清醒。人间有悲剧,我们需要悲剧,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都喜欢喜剧,排斥悲剧,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一种早存在价值偏差的心理。而金庸等一些喜剧小说家正是迎合了我们这样巳产生病态的价值趣味,所以为什么他们的作品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他们的受欢迎进一步产生一种追捧狂潮,而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是抵制不了这种狂潮的,所以许多在人在这种表象面前,下跪了。才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思想又回到封建时代的麻木精神。为了达到喜剧的效果,似乎什么手段都可以使,虚假,做作。像韦小宝这样的无赖竟然可以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偶像,一些人正义之举不再引起我们的兴趣,而一些小人得志的行径却热衷去称道。
记得前年我看春晚,看到一个相声。那是赵卫国与大兵在说的,大意如此:赵卫国与大兵是一个单位的相声演员。一天省里要给单位的演员评一个优秀奖,赵卫国这个人很谦虚,而大兵就有些骄狂。这个奖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