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国古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写文章的人往往是在情感萌动的情况下催生了文字的流淌,阅读文章的人应该披开文字的表层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刘勰
我国古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写文章的人往往是在情感萌动的情况下催生了文字的流淌,阅读文章的人应该披开文字的表层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刘勰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阅读文章的方法问题,那就是:披文。至于如何披文,刘勰也给我们讲明了,那就是“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即一是观察文章的安排情志,二是观察文章的敷衍辞藻,三是观察文章的通古变今,四是观察文章姿态奇正,五是观察文章的运用题材,六是观察文章的调声协律。他说:“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出处同前)我们现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从这里找到出路。
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多在形式上打转,无论是强调知识积累还是寻求语感素养,都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智慧教育,语文教育是一种语言和文学智慧的教育这一本质。目前有人提出了“语慧教育”的概念,认为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语文智慧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将语文本身看成了一种智慧的宝库,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智慧地教学生学语文,而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智慧地学习语文智慧。我以为这样的语文教育观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这和刘勰关于阅读的理论十分相符。刘勰的六观正是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到底教什么的问题,谋篇布局、用词遣句、篇章技法、主题思想、材料的使用、声韵情味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探求的问题,探求本身将语文当作了大智慧的产物,而探求这些问题的语文教学也就是真正的智慧教育。反观现实,这些东西我们不去引导学生探求,却非用手术刀去将一篇美文支解开来,我们又如何能让学生懂得为文之法,品尝到文学的美味佳肴呢?
当然,我们也有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可惜我们都喜欢一厢情愿地关注那些细枝末节,并不将文章本身看成一个整体,总是要利用我们教师的自作聪明的手段将文章五马分尸,结果使得学生也过多地纠缠于那些连作者本人都不曾留意的细节上,自己却并没有养成阅读的智慧。忽视了语文智慧的教学又怎么能教会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智慧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学的路途都错了,我们既不能给学生以学习语文的智慧,那又怎能让学生找到语文的家呢?混乱的教学思维只能让教语文的人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语文,而学语文的人也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语文智慧的清泉都被我们搅浑了,自然就不可能获得语文的学习智慧了。
一位有多年代毕业班经验的老教师曾经给年轻教师交流经验说:“在语文课本中纠缠没有多少意义,真正有作用的还是大量的针对性复习训练。”这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似乎说得很有道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的命题基本远离了教材选用的篇目,那种支离破碎地对待教材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课本教学就变成了走弯路的愚蠢之旅,那又怎能和大量针对性复习训练的效果相比呢?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轻视教材,看重复习训练因此就成了“宝贵的经验”流毒无穷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告诉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话拿到现在又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总相信自己的能耐,所以将课堂变成了个人才华和语文知识技能的展示场,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相机引导。叶圣陶所说的“相机”,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智慧,他所说的“诱导”也是一种启智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相机诱导”,我们就实现了语慧教育的归位。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慧教育正是将语文教学能力化当作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但它考验的是语文教师们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