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仇官仇富的问题
作者:静者时间:2025-04-28 09:11:55热度:0
导读:近年来,媒体常常出现“仇官仇富”的话题。国人为何会产生“仇官仇富”情绪?这种情绪对不对?先谈仇官情绪。近年来仇官的言论确实不少,最典型的可算是:“当今无官不贪,把所有当官的都杀了,也只会有漏网的,不会
近年来,媒体常常出现“仇官仇富”的话题。国人为何会产生“仇官仇富”情绪?这种情绪对不对?
先谈仇官情绪。
近年来仇官的言论确实不少,最典型的可算是:“当今无官不贪,把所有当官的都杀了,也只会有漏网的,不会有杀错的。”可见仇官的情绪颇为激烈。
国人为何会产生如此激烈的仇官情绪呢?依笔者之见,这是由于官场腐败越演越烈所致。
仇官情绪对不对?笔者认为又对又不对。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考察之。官有好坏之分,好官要敬仰,坏官要仇恨。
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克杰、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有松、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原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那样的大贪官能不仇恨吗?
但是,凡见到当官的便横眉以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仇恨,甚至要赶尽杀绝,这样的偏激情绪就是十分错误的了。
最近,全国党员干部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掀起了向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中组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杨善洲同志,在职期间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离休之后,他不进省城安享清福,带领群众历尽艰辛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把荒山变成了绿洲,又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对群众满怀深情,经常为困难群众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而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从没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笔者所在的地区也有一位被群众敬为“老黄牛”的好官。他从普通干部升为县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路顺风。官越当越大,但他从来没有忘本,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工作勤勤恳恳,作风艰苦朴素,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工资支持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离休后回乡承包荒山造林、种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赚到了一百多万元。他一分不留,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
像这样的好官,敬仰都来不及,还仇恨得起来吗?
再谈仇富的问题。
富是人人响往的目标,本来与仇字不沾边。但是,近年来国人确实出现了一股浓浓的仇富情绪。国人为何会产生仇富情绪?这种情绪对不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老年》杂态2011年第3期以“百姓为何仇富?”的标题报道:最近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的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这1%的家庭是如何掌握了全国41.4%财富的呢?
请看:
《搜狐网》2008年1月21日报导:无锡一个有近千万元资产的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企业的原领导班子与有关官员互相勾结,采用隐匿、贪污等手段大肆侵吞国有资产。然后让审计部门将该企业评估为负资产,无偿地转让给原领导班子成员私人所有。
一个颇具规模的“国企”,在腐败的官场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变成了“民企”。
前几年,粤北地区发生了一宗震惊世界的矿难,130多名矿工永远葬身井底。这宗矿难也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把“国企”攺为“民企”造成的。一个农民暴发户,通过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仅用百万元买下具有数亿元资产的国营煤矿,不到两年便赚了数亿元。矿难发生后,那个老板还扬扬自得地表示,愿拿三亿元“搞定”。有关部门检查发现,发生矿难的那个矿井根本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条件,可是老板却持有安监部门发给的符合安全生产证件,原来这是老板花10万元向安全监督部门的有关领导弄来的。
一个数亿元资产的国有企业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化”为私有了,130多名矿工就是在这种腐败的“攺制”中死于非命的。
改革开放早期,东北某钢铁厂的原党委书记,让其儿子在钢铁厂旁边建了个钢材批发公司,然后利用职权,釆用蚕蚀的手段化公为私。一个知名的国有钢铁企业被搞垮,而那位党委书记的儿子却成了钢铁大亨。
笔者所在地也有这样的事例:改革开放早期,某市以招商引资为名,在香港注册办了个公司,市长用手段把儿子调往该公司,然后“承包”了这个公司,承包初期经营不善,亏了3000多万元,由政府“买单”,后来赚了钱就是他个人的了,一跃而成“知名企业家”。老子死后便合家移民外国。
以权谋私或权钱交易化公为私而“富”起来的家庭不胜枚举。
诸君:您明白1%的家庭是如何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了吗?
国人的仇富情绪,实际是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化公为私而“富”起来的人的义愤。
一些“名人学者”曾经大声疾呼:“仇富情绪要不得,仇富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在这里,笔者要回敬这些“名人学者”一句:“先生们:你们错了,这是你们站错了位置而得到的错误观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