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下面,我们来读读王昌龄的两首关于描写边塞的诗歌,如《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一幅大军出战有声有色的图画,景物和事件都是具体的,战斗的激情与
下面,我们来读读王昌龄的两首关于描写边塞的诗歌,如《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是一幅大军出战有声有色的图画,景物和事件都是具体的,战斗的激情与边塞景色、出师军容交融一体。
另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一首就没有具体景色的描写了,没有前者那样可感人的壮丽图景,连“明月”与“关”都以互文的方式化为边塞历史的象征,整首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出塞时的具体感情经过概括和提炼所形成的一种情境。
陆时雍评论此诗曰:“怀古情深,隐隐自负,后二语其意显然可见。”《出塞》这首诗歌“悲壮浑成”,被推唐人绝句“压卷”之一。
当一位诗人,他不用融情入景或托物抒情的方法,而要把心中的诗情直接倾吐出来,那往往是一个比较特定的时刻:平时从这一事物、那一事物所触发的感情积蓄得太多了,不吐不快了,但是,任何单一的具体事物已经容纳不了这种丰富的感情,于是,他就不再借物象来显示,采取直抒胸臆的办法。直接抒情,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以李白为例,他素怀“济沧海”之志,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而施展其才,但希望屡屡破灭。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诗歌中可以读出,如《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梦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和《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等等,诗歌中委婉曲折地表述了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当这种郁愤之情积蓄到再也压抑不住了,逢到知己好友相聚之时,对酒当歌之际,满怀激情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倾腔而出,于是便有了《将进酒》、《扶风豪士歌》、《梁甫吟》等迥然不同于《怨情》之类的诗篇。
“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诗人代表无数在封建制度压抑下的知识分子发出来的呼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穿越历史关山长歌当哭的悲音。“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是诗人在贤愚混淆的社会里深重的忧愤之情。“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又是李白一生蔑视权贵高傲之情的集中表现。
以上这些直抒胸臆的诗篇和诗句,无疑比那些融情入景的诗篇更有直接打动人心的力量。
诗人在创造情境时,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感情“思之于心”,对具体的感情经过一番概括和提炼,才能“深得其情”,并“得其真”。因为一个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诗人的感情更为丰富,当他提起笔来,各种感情纷至沓来之时,他得分辨:哪种感情是所有感情中起主导作用、又最能反映自己的心境,而且迫切需要倾吐、不吐不快的;哪些感情是不足与外人道或不可与外人道的,比如琐碎的、甚至是卑微的等等。
也就是说,诗人的感情如滔滔长河,他只能从长河中舀取一瓢,然后还要对这一瓢进行浓缩和净化。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说:“一个真正而崇高的诗人,从来不会只沉醉在本能的感情里,丝毫没有理智的顾问。诗人的思想越崇高,思想在他的诗里就表现得越完整,它和内心感情结合也越紧密。”这说明,诗人在运用自己丰富的感情材料时,要在“意”的作用下,创造一个感情更浓烈、更完整、更能触动别人心弦的艺术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