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这个幽灵卷土重来说明了舍
作者:逼诱时间:2025-05-03 20:39:39热度:0
导读:湖南作家网报道: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
湖南作家网报道: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2月1日新华社)。2008年,被三聚氰胺突袭的人们,伤口正逐渐愈合。但还未结疤,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又在2010年年初重出江湖。这个行业的问题提示我们需要的是加大监管力度、执行力度,以及企业的自律。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公众对监管的信心,令这个行业的发展得以规制和有序。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1月30日召开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会上指出:“在整顿高压态势下,仍有个别企业和个人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于不顾,利欲熏心、顶风作案。”现在仍有大批量的毒奶粉流入市场,说明有关部门对于前年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问题产品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同时,负有重大责任的官员们短暂蛰伏、快速复出。其传导出来的信号是,监督、问责力度都不够。
2008年的毒奶粉为何时值今日仍未销毁?公众质疑当时回收的近万吨的三鹿奶粉是如何销毁的,要公布销毁信息。如果没有销毁,这些奶粉到那里去了?2008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九局(部)下发了《关于不合格奶制品退货退款和召回、销毁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强调及时召回和销毁不合格奶制品,确保不合格奶制品得到及时有效处理,防止生产者、销售者已封存的不合格奶制品造成新的危害。同时,对生产者仓库内存放的和从市场上召回厂内的不合格奶制品,质检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监督生产者就地封存、登记,专人专责,跟踪监管。销毁方法也有专门提到:“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温焚烧、深度填埋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销毁。”三鹿之外的涉嫌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为何听到的是召回信息,却惟独没有销毁公告。
据陕西省公安机关的调查,揭露出一个事实: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的问题奶粉被查处后,不是由监督部门销毁,而是由被查的问题奶粉企业自己来销毁。没有监督部门把关,这事情真是太荒唐。当然,有些地方监管者在对待问题奶粉企业上,还是心存种种幻想。有些地方监管者有着浓厚的地方保护思想,以维护当地经济稳定、保护所谓的地方知名企业不倒掉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期待“不声张”地解决问题,这是彻查效果不好,导致三聚氰胺重出江湖的原因。说明彻查必须要动真格,查出一家就要忍点痛,关闭这一家。宁可少点GDP,也不能让《食品安全法》沦为一纸空文。不管是问题奶粉的封存、销毁责任,还是问题奶粉改头换面重新流入市场的监督,都无不显示政府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漏洞和责任缺失。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个部门严格把关,就不大可能出现封存的问题奶粉一路绿灯地再来毒害人。都说“食品安全,人命关天”。令人忧心且后怕的是,这次是问题奶粉重现市场,那么下一回呢?也许就是问题猪肉、问题鸡蛋、问题大米……重现市场了。因此,追究政府监管的责任缺失势所必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全国公众有所交代。否则,恐怕难以遏止类似事件的重演。
针对三聚氰胺重现的情况,国务院将从今天开始对乳品和乳制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三鹿奶粉事件后的《食品安全法》,一度被公众寄予厚望,被认为无论在信息公开和安全监管方面,都将为系统有序的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然而,上海熊猫瞒了八个月,导致毒奶粉如今又死灰复燃。政绩驱动的监管理念、相关法律不完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化,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不过有关部门在此次苗头显现的情况下重拳出击,能够让人在讶然愤怒中稍感欣慰。
据福建一饲料商报料:至2009年6月份时奶粉经销商手中仍库存6-7万吨三聚氰胺含量高达60%-70%的奶粉,正想转移找买家,向饲料界低价抛销。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也知而不报。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上海熊猫乳品已在系统内被几次点名,但外界根本不知这个信息,实在隐瞒不下去了才公开。1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才公开表示,此案涉及跨省办案,案件调查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案件仍在相关司法程序中。这等于是行业集体帮助三聚氰胺“潜伏”。正因为这些疏忽与沉默,换来了乳业复苏形势看好。
随着上海熊猫奶粉一批奶制品被查出三聚氰胺严重超标,引发了中国奶业又一场大地震,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降到历史最低。谁能想到,中国奶业好不容易刚刚走出信任低谷,就有不良企业旧病复发,重新干起了伤天害理的罪恶勾当。若不是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担心经销商将“浙江熊猫”误认为“上海熊猫”,特发布律师声明澄清两者无任何关系,由此向外界撕开了一道口子,上海熊猫奶粉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问题,很可能至今仍然处于高度“保密”状态。食品安全问题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意瞒报。对消费者而言,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市场上出现了问题食品,而是出了问题食品公众却一无所知。而公众之所以要拥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也不仅仅在于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更是对监管的一种倒逼的力量。
三聚氰胺乳制品并没有真正远离我们的生活,尽管有知名企业为之崩溃了,有官员为之下了台,有人为之负了刑责。但它一直如幽灵一般,悄然躲在离我们并不远的地方,窥探并测试着我们的警惕性。对于这次三聚氰胺重新流入市场,需要赶紧从源头上清理。这就相当于一次重大的越狱事件一样,漏洞在哪?跑了多少?流向哪些地方了?抓回来多少?哪些人从中获了利?哪些人渎了职?哪些环节成为隐患需要从机制上进行完善。这些都是必须查清楚,并向公众说明白的。当然,相对于以往,这次有关部门坦承事故发生,并积极处理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仅仅做了第一步,而接下来,还需要有更多的公开信息,去打破消费者的疑惑和恐慌心理,给节日期间消费者的欢乐心情和屡受挫折的奶业,以必须的信心。
两起问题毒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