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前几天,笔者有幸拜读了李炳安先生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关于厌学的恐慌》一文。读完后,深为李先生的观点感到震惊。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如这位先生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吗?难道千古流传的“传道、授业、解惑”是
前几天,笔者有幸拜读了李炳安先生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关于厌学的恐慌》一文。读完后,深为李先生的观点感到震惊。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如这位先生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吗?难道千古流传的“传道、授业、解惑”是造就一批批学生厌学的根源吗?我苦苦反思,追根溯源,大概这位先生不是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是自学成才的吧。
这位先生说,我们中国有一亿多中小学生,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我要问的是“学生”二字加上引号,李先生的用意是什么?难道中国这么多的学生,真的没有一个配得上“学生”这一称号的吗?试问李先生,难道我们所有的学生,真的如你所说,都是“厌学者”,都是迫不得已呆在学校里的吗?你还说,往大里讲,一旦统计,数据定会在得惊人,会让我们没有面子,会让整个民族的形象受到影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先生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民族人士,有着超出别人想像的民族自豪感。在这里,我要问先生一句,你统计过具体有多少学生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难道是你也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吧。我想还是说出来吧,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才能让我们知错就改呀!
李先生紧接着又谈到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厌学,是我们的义务教育没办法留得住学生,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必然后果。学生厌学,学校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也是现实。但是,李先生说大多数学生进了学校就如同进了监狱,一听到上学就恶心呕吐,以致神经衰弱、精神失常,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这一切都是学校教育的“功劳”,我却不敢苟同。是的,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虽有不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学校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呀,我们的教师也不都是凶神恶煞呀。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教师的头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我们山东,率先在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山东的学生绝对很少出现你所说的那种情况,即使偶尔出现一个,那也是个别现象,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吧。先生说是我们不敢承认辍学,是我们的学校留不住学生。试问先生,我们有什么不敢承认的呢?农村的情况确实不像一些人讲得那样好,农村的孩子也绝不会像您所说的那样都想逃离学校。先生讲是我们的义务教育出现了问题,难道前一段时间,重庆一万多考生主动选择了弃考,也是学生厌学所造成的吗?我们应该从全国的大形势来看待这一问题。是知识无用论吗?有这个方面的因素;是就业环境造就的压力吗?我也不敢否认。也就是说,学生弃考不一定就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即便个别学生厌学,也不能把我们的教育彻底否定。不管做什么,总是要客观一些,辩证地来看待吧。
先生还谈到“感谢网吧,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教育的弊病。”虽说这些话不一定就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但是我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先生对教育的不满和非议。网吧的出现,确实拉走了一部分学生的心,让他们流连其间,丧失了学习自觉性,但我们也不能就说是我们的课堂留不住学生的后果。如果先生你也是一名教师,你应该懂得人天生就充满了好奇心,天生都有学习的愿望,这种认知冲动,是学习内驱力不竭的源泉。现在的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正是切中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试问先生,谁能摆脱这种玩的诱惑?先生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能吗?我想,你也不可能给予我一个肯定的答复,何况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再说我们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沐浴下,日益增多的人性化,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多地留在课堂,并不像先生所说的那样,到处是“厌学者”,到处是垃圾。在这里,我还想追问先生一句,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愿意他去网吧吗?如果去了,你不责备网吧,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吗?正视现实吧,我的先生。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学校教育也只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虽说起决定作用,但没有一个人会否认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时,学校的教育,教师的谆谆教诲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试问先生,你还会坚持教育是万能的吗?
先生还谈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学方式是造就学生厌学的根源。李白的故事,想必先生一定也清楚是什么让他成为一代诗仙的?那是“铁杵磨成针”的缘故。周恩来是怎样成为一代伟人的,恐怕与“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脱不了干系的。一个人要想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行;如果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那也一定行不通。现在,由于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对教师的说教也包括家长的说教充满了厌恶。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害怕遇到困难。学习总是有困难的,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呢?我想先生一定也会承认,孩子大都是选择后者的。从这一点来看,学生的厌学并不一定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错。何况,上千年传至今天的这一授课方式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我们在运用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我相信,今后只要我们运用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一定会让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课堂充满兴趣,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成功的欢悦。
先生最后说的“教师要多体谅一下孩子,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一点说得好,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我相信,大多数教师正悄然地转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悄悄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一定会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光环,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因此而辍学,不再因此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