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2014年03月04日《法制日报》载记者刘百军、徐向良先生文章《昆明公安特警队员:开枪击倒5名暴徒仅用时15秒》,报导了3月1日晚在昆明火车站广场上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其中有一段描述如下:“啪!”天空
2014年03月04日《法制日报》载记者刘百军、徐向良先生文章《昆明公安特警队员:开枪击倒5名暴徒仅用时15秒》,报导了3月1日晚在昆明火车站广场上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其中有一段描述如下:
“啪!”天空又一声枪响,见歹徒来势汹汹,张军第二次鸣枪示警。然而,5名疯狂的歹徒并没有停下脚步,接到上级指令后,张军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将5名歹徒当场击倒在地。
发生在昆明火车站广场的“3.01”恐怖袭击事件人神共愤。但是,记者刘百军、徐向良先生文章中“接到上级指令后”的描述却让人产生了两点疑惑:一是特警张军的“上级”是以什么方式发出“指令”的?二是在“现场情况十分紧急”的状态下,还要等“上级”的“指令”下达后才能采取措施处置,是否过于“教条”,过于“机械”了?
关于第一点疑惑,非常明显是记者刘百军、徐向良先生语焉不详。先来看看记者刘百军、徐向良先生文章中的描述:
“离我最近的一个不到两米,我若再迟疑1秒钟,倒下的可能就会是我。”张军回忆说。
“一共是5个人,我看得很清楚。一个蒙着黑纱,身形瘦小的冲在最前面,在离我枪口1米左右的地方,我开枪击倒了她,但紧随其后的其他4人并没有被震慑住,他们继续挥舞长刀向我扑来。”张军说。
“1米左右”的距离!“1秒钟”的时间!特警张军的“上级”才在这千钧一发的瞬间发出了“指令”,张军这才“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非常紧急!非常惊险!但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特警张军的“上级”是以什么方式发出“指令”的呢?是通过对讲机吗?还是比之更先进的什么通讯工具?如果不是什么高级别机密的话,记者似乎也可以报导出来。其实,也多用不了几个字,也绝不会妨碍文章报导的中心。只要加上后面括号里的几个字“接到上级(通过……发出的)指令后”就可以把当时的情形更加准确地报导出来。
关于第二点疑惑,笔者大胆猜测是记者理解有误。还是先看看原文:
“我们的车停在离歹徒15米左右的地方后,我立即跳下车,将子弹上膛。朝天鸣枪两次,并要求他们把刀放下无果,我最终按照上级指示采取果断措施处置。”
特警张军也说是“最终按照上级指示采取果断措施处置”的。不过,从张军的话中看不出“上级”一定是在千钧一发的瞬间才发出“指令”的。这里存在两中可能。一是在特警出动的同时,“上级”就已经“指示”特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果断措施处置”了。这种可能性也许更接近真实。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记者对“接到上级指令后”或对“最终按照上级指示采取果断措施处置”的理解就确实存在误区。二是特警张军确确实实是等“上级”在千钧一发之际发出“指令”之后,才“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处置的。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国人就有理由对“上级”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恐怖袭击事件)的能力表示怀疑了。固然,对特警“采取果断措施”的行为应该有所限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执行反恐任务时,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况,还是应该尽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列宁选集》第4卷第290页)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吗?古人尚且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敌情复杂,现场情况瞬息万变,所以,特警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随机应变。试想,如果特警张军的“上级”再迟“1秒钟”发出“指令”,那么,就不可能“将5名歹徒当场击倒在地”,而“倒下的可能就会是我”(张军语)了,那还谈什么更好地完成任务,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