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生报国”
作者:坠绪时间:2025-05-21 23:49:32热度:0
导读:放假了,双休加上清明节,三天假,够我小兴奋下了。前天下班后,什么都没有干,径直走进网吧。听了几首歌,发现巨无聊,所以我决定找部电视剧看看。我这人特拧,属“鹅”的,看电视剧也只看几个人的,比如陈道明,王
放假了,双休加上清明节,三天假,够我小兴奋下了。
前天下班后,什么都没有干,径直走进网吧。听了几首歌,发现巨无聊,所以我决定找部电视剧看看。我这人特拧,属“鹅”的,看电视剧也只看几个人的,比如陈道明,王志文,最近又新迷上吴秀波和邓超。上百度查了查,发现吴和邓最新的电视剧我都看过了,秀波主演的《请你原谅我》还没有开播。最后阴差阳错,找到了邓超和殷桃主演的《延安爱情》。于是开始我疯狂的看电视时间,从前天晚上七点钟的样子一直看到昨天下午四点,赶着赶着把它看完了。然后回家睡觉,这会儿刚起床。
《延安爱情》,剧中的感情纠葛看得我想死,也太能扯了,忒无聊,在这里我就不和大家闲叙了。整部剧我只看出了四个字——书生报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成为日占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也形成了。西南联大在昆明继续,北平辅仁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从四面大方涌进延安。学生当时想去延安的想法有几种:一、在校期间就已经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受到了相对系统的共产主义学习,一部《西行漫记》让之对“红色延安”无限向往;二、心存报国思想,但苦无出路。用剧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三民主义已经见识过了,不过如此,想去延安看看毛泽东的共产主义;三、去延安也是乱世中的一条出路,上抗大上鲁艺不但不要学费,还发津贴。
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延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延安成长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虽然剧中没有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肯定有更多的大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军队,成为一名军人。他们这群特殊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演绎出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有的放弃了自己本来的人生目标,有的失去了自身的健康,家人和孩子,有的则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本来无关学生,是国家领导者和职业军人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日寇横行,“国将不国”的时代,还有什么比驱逐日寇,恢复中华等重要的呢?在时代洪流的面前,一切个人的得失都将微不足道。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湖南籍作家冯伟林先生写的,名字就叫《书生报国》。黄兴以身许国,写了绝命书,“为天下苍生哭”;民族的忧患意识让蔡锷在云南拔剑而起,勇赴国难,铸就了他从寒门学子到护国将军的辉煌;左宗棠忧国忧民,扛着棺材开赴新疆……还有郭嵩焘、陶澎、胡翼林……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无一不是身怀强烈政治抱负的书生,他们的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大厦将倾的晚清,谱写出一曲曲别样悲壮的凯歌。
“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给书生下了太多太多这样的定义。“乱世学武富修文”,金陵城中,秦淮河岸,胭脂气和书生气至今犹存。偏居一隅的南宋,夜夜歌舞升平,温软无骨的宋词“隔江犹唱,《后庭》遗曲”。这样的帽子扣在书生的头上,遭人诟病,受人歧视。终于,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书生摇身一变,尽洗身上的孱弱和绵软,横刀立马,撰写出只属于书生的风骨与气质。也就是从那时起,书生开始真正地踏上历史舞台,口吐锦绣,剑指苍茫,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开始到现今,中国孕育出了无数的大学生。但有学者说过,从五四运动到文革结束的这段时间,才是属于读书人的时代,属于书生的时代。文革结束后到如今,读书人渐渐不存在了,渐渐消亡了。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以泪洗面”作家,再一次让人们见识到了当代读书人的谄媚和下作。我们的读书人,现下你们都在做什么呢?在大写特写讴歌文字,谄媚文章,溜须拍马,在大写大些两性文章,露骨片段,引人眼球,在大写特写无聊文字,穿越黑色,篡改人性……
突然想起一句话——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原本作为“社会的良心”的读书人,你们到底在干些什么?你们到底去哪了呢?冯伟林先生在《书生报国》结尾的一句话,听起来让人振聋发聩——“我想大声问问,读书人啊,还有万丈雄心吗?拿什么来报效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