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古时说官吏廉洁,往往用“两袖清风”形容。现代常借用“两袖清风”来颂扬廉洁奉公的干部。关于两袖清风,最早的典故来源于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R
古时说官吏廉洁,往往用“两袖清风”形容。现代常借用“两袖清风”来颂扬廉洁奉公的干部。关于两袖清风,最早的典故来源于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魏初《送杨季海》诗中也有“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的说法。
不过,说起两袖清风,名气最大的当然要数明朝有名的廉洁官吏于谦。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过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手下人拦住他说:“于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行吗?”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呀!”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呀?”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古人穿的衣服,不像我们现代人穿的衣服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因为口袋在袖子里设计着,口比较小,而内部很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原指人迎风潇洒,飘飘欲仙之态。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因此,对于一些大官来说,如果很清廉的话,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甩起袖子来就不会有什么声响。如果口袋里装满了银两,就不会有有清风出来了。从此后,“两袖清风”就成为官员廉洁的代名词了。
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清官,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言与行,诠释着“两袖清风”的内涵。被康熙赞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一生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他在任上恪尽职守、兴利除弊,“所至民怀其德”,取得了卓著的政绩;而在自己的生活上,却始终苦节自律、粗茶淡饭。在他去世之后,家中“四壁萧然,无异寒士”,深受人民的敬仰。
提到和珅的名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嘉庆四年,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狱。嘉庆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由于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价值二亿二千三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因贪图一时的享乐,却落的个这样悲惨的下场,和珅也成了贪官的代名词。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就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他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他因车祸去世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这催人泪下的现实让人敬佩。
作为现代的为官者,怎样做到两袖清风呢?其一、不许存私心杂念。贪欲是腐败的重要根源,人若怀贪欲,轻则劳神伤命,自毁前程;重则贻害一方,祸及社稷民生。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私心杂念,这样就能够“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其二、不得让后院起火。其三、不接受拍马溜须。有些领导们当自己有了一点点成绩,便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躺在“鲜花”与“掌声”里爬不起来,结果对所有的花言巧语甘之如饴,不仅给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助长了谄谀这种恶行,甚至有的领导干部是从“当代包公”“两袖清风”的赞颂里开始腐败。如今,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且不说让人们都能像后来的李白一样宣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要各级领导能拒绝谄媚,谄媚者也将无用武之地。
其四、不得搞口是心非。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等贪官之流,在台上信誓旦旦大谈特谈自己如何清正廉洁,要求手下各级领导干部向他学习“两袖清风”,然而,最后又怎么样呢?台上一套,台下又是另一套;口里讲的是一套,背地干的又是一套,打着清正廉洁的幌子,行的是贪污腐败之劣迹。这样的贪官,他的言谈再语惊四座,也会被千夫所指。
古人云:“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清廉”,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应该被人们所宏扬。人要有大的抱负,就不会为了几个铜板昏头转向。两袖清风,内心就像草原一般绿意盎然;两袖清风,内心就像阳光一般明亮灿烂;两袖清风,内心就像青莲一般婀娜妙曼。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