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古人云:“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大概是说音乐的好处的,音乐它可以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
古人云:“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大概是说音乐的好处的,音乐它可以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音乐的调剂。行军操练时,唱唱军歌,可以鼓舞士气;工作劳累时,唱唱歌,可以祛除疲倦,放松心情;休息时,唱唱歌,听听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心情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每当我们听到那优美动听的歌声时,我们总会精神兴奋,而且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那情形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充满阳光!
假如没有音乐,没有歌声,真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单调和泛味!
我们需要好歌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雄健响亮的歌声来振奋精神,我们需要优美动听的旋律来陶冶性情。我喜欢将大为,我喜欢宋祖英,我喜欢腾格尔,因为我喜欢他们歌声中的雄健豪迈,喜欢他们歌声的旋律之优美、节奏之明快,我喜欢他们歌声中那股阳刚之气!
如今将大为老了,宋祖英隐退了,腾格尔也很少见他上台了,不能听到他们的歌声了,瞑瞑中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少了一缕阳光,失去了不少快乐。
我是个乐盲,我不懂什么叫音乐,但我喜欢附庸风雅,经常听音乐。有时甚至还会打开音响,大叫几声,以表胸怀。但慢慢地我感觉到,我所能唱的都是几首老歌,新歌很少能哼上几句了,于是乎我很是茫然,我常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呢?”朋友建议说:“华仔的《老鼠爱大米》、《冰雨》还不错,可以学学。”于是我买了一盘光碟,开始学歌。但不管我怎么样学,总是学不会,唱熟的那几句,又总觉得怪怪的,不是味道。我又打开电脑,准备学唱网络歌曲,但除了经典老歌外,我还是学不会一首歌。我觉得我好笨,舌头转不过弯来,而且有时唱着唱着,甚至觉得很是伤感。是不是我已经老了?
我去问了一个朋友,他说:“不是的,人家八十岁的老头还常唱歌呢。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新歌难学、难唱吧!”他说他也有很久不唱新歌了。我又去了解了周围的人,我发现,象过去那样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大家都唱同一首歌的现象,现在完全没有了。大家所能唱的,也就是“老婆老婆,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几句,而能将整首歌唱完的几乎没有。至于其他的歌,会哼上一两句的就更少了。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新歌难学、难唱。这可能是专业化倾向太强,大众化倾向不够的原故吧。现在的歌歌词太长,不讲语法,表意晦涩,不好记;内容多是爱呀之类的,单调贫乏;旋律节奏太快或者低沉,舌头真的很难转神过来;很多歌曲的基调太伤感,甚至灰色,阳刚不足阴柔有余,不但不能提神,反而让人更加堕入痛苦当中。一句话,唱起来没劲。
你看,歌手们唱歌的形情,不知是在唱还是在说,又不知是在哭还是在笑。真的有点象江青等人说的“泯泯之音”,难以卒听,当然也就更不用说去学唱了。现在中华大地是歌坛热闹而民间沉静,歌星如云而泰斗寥寥,好听好唱的歌少而又少啊,校园没有少儿歌曲,民间没有下里巴人,哥坛已经似乎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专利了。可悲啊!
音乐对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呀!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而黄色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虽然不能说现在的音乐歌曲是黄色的、低级庸俗的,但可以说很多歌曲是缺少阳刚之气的,这不是好事,这不利于培养民族气质,不利于锻炼民族精神!
我们希望今天的音乐工作者,真正把音乐当艺术,确实贯彻“双为”方针,向老一辈音乐家们学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创作出优秀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