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劝少年们珍惜时间——“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风中枯萎“几个年青人突破传统、纪律自行成立死亡诗人俱乐部,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基丁老师如是说。“卡匹迪恩”——抓
劝少年们珍惜时间——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日便在风中枯萎“
几个年青人突破传统、纪律自行成立死亡诗人俱乐部,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基丁老师如是说。“卡匹迪恩”——抓紧时间,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寻常。
兴致高昂的尼尔是第一个发起死亡诗人俱乐部的学生,他脸上洋溢无限自信与蓬勃朝气,追逐自己梦想与体验全新生活姿态,但是左右他思想的父亲,是一个严厉、顽固的传统派,尼尔承受千钧的思想枷锁毋庸置疑。即使这样的状态,他依旧带领大家在午夜就寝时分悄然寻找那个传说中的山洞,亢奋非常地朗诵着诗歌;他曾试图劝诫内敛、胆小的安德森跳越出包裹在周身的道道无形思想压力,放开手脚念出自己的诗歌;他自信地成为话剧的主角,完美的演出无不令台下掌声连连拍手叫绝;他优异的成绩凌驾于他人之上,却不能使父亲满意。
如果没有父亲的万般阻拦与极力反对,他可能会自信的、毅然的面对生活,但是他走上一条万劫不复的绝路——自我枪杀。传统、世俗、奉为圭臬的成人不二法则迫使他精神土崩瓦解不堪一击,死亡的诗歌倘佯耳畔,青春的钟声震碎心灵。
如果没有基丁老师另类的教学发式,尼尔又不会过早迸发思想的火花,也许,连点燃思想火花的火源也没有,那个自称“船长”的老师永远是世界的水手,不是思想的奴隶,“哦,船长,我的船长。”一定会有冒险的水手追随船长闯荡江湖,尼尔只是其中一个。
他让尼尔读“诗歌鉴赏”序言。尼尔声情并茂地朗读——要完全理解诗歌,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手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如何?第一个问题解决得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个太难的问题了。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图表的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竖轴上,计算一下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得分都很高,覆盖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练习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价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也会日益提高。可以看见几个传统的学生逐字记录,认真做好每一次笔记,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学习现象,表面上看还是一个好学生的衡量标准。到最后,基丁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两字——屁话。我也基本苟同老师的说法,这种扯淡的说法,至少拜伦倘若泉下有知定会死不瞑目。然后我看见一个传统学生随着老师思想的全然否定之后对自己的笔记也全面抹煞记录,也许,心里还会嘀咕一句,算是白记啦。老师更莫名其妙地下令学生把那整页都撕下,“撕干净点,什么也不要剩。”好学生勃然大怒道,不能毁坏书籍!
如上所述,我也想到中国的语文教材中列举鲁迅标点符号的种种涵义,据我所知,鲁迅把“底”和“的”混用,如果有人问这有什么意思么,我的回答很明确:没什么意思,鲁迅喜欢这么写。同理,鲁迅那些标点符号的运用,从中国语言标点符号运用上讲,鲁迅行文错用标点,鲁迅错用之后便化腐朽为神奇意义非常,当然这是后世评论家研究出来的,我想,鲁迅当时真没准错用标点,一个错误导致后来人妄加的诸多猜测,是鲁迅的荣幸,也是语言教育的悲哀。也有几个会跳出来颐指气使地说,不能挑战语言权威和研究成果!比虔诚的卫道士还尽职。
再回过来说影片中的安德森。这是一个斯文内向的学生,身上不具备野性的气息,所以基丁老师呼吁他野性的咆哮。咆哮得像个男人。
“那是张惠特曼的照片,他让你想起谁?别想,回答,快点。”
“一、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你很有诗人的气质嘛,闭上眼睛,闭上,好了,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在念叨: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安德森咆哮出他的第一声,洪亮、雄壮、气魄非同凡响。
影片最后安德森再一次咆哮:他不顾老师的强烈反对(不是基丁老师),因为基丁老师已然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教室,站到桌子上,这个办法曾经是基丁老师教给他的——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卢梭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我想也有少部分人生活在喧嚣的希望中,否则这个世界太过于寂静。正是因为有少部分人的精彩,才不至于整个世界充满绝望,如若不然,跳楼自杀率肯定比出生率还高。
看书的时候你会想到自己的感受还是作者的感受,结论是,我的感受。语言的目的是释放我的感受还是别人的感受,结论是,还是我的感受。所以,我是自身的主宰者。
死亡诗社所给我的答案如上所诉,自信的苟活于世,总比卑微的英勇离世好。我还想说一句——如果我的一生在自信的行走,那么,我的,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哪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