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洪应明在他的《仙佛奇踪》有一段关于利欲、福祸的警句“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烧;贪爱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念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乎?”
洪应明在他的《仙佛奇踪》有一段关于利欲、福祸的警句“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烧;贪爱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念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乎?”意思是说,人所处的祸之区、福之境地,其实都是由人们自己的所想所思造成的。所以佛祖释伽牟尼说:贪图财利的欲望火烧火燎,就是进入了火坑;贪图情爱沉迷于女色不能自拔,便是入了苦海;然而一但念头清静,欲望的烈焰就会变成平静的池水;一但念头惊醒,智慧的航船就会登临光明的彼岸。人的念头稍微有差异,心地的境界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别,人可以不警惕自己思想念头吗?

由此可见,佛门把利欲之念看作烈焰和苦海,是产生祸福的根源。佛门讲的是四大皆空,一向断绝利欲,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净地。凡六根未尽的人是不可以遁入空门的。其实就营造心灵的一种崇高境界而言,不同的门派学说都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当然也就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了。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宁静而志远,就是一种人们所推崇的思想心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前不久,我和单位的几位同事去山东蓬莱仙境游览,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造访了那里的一座名刹,适逢四川娥眉山一位高僧云游此刹设坛讲经,我们虽不是佛门弟子,却怀着兢兢之心,聆听其教诲,实感幸甚。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同行的人始料不及,高僧以佛缘为由,让大家每人焚一柱香以表诚心,说什么心诚则灵之类的话。当持香者前往各处拜佛焚香时,每柱香则以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收费,大家心知上当受骗,可是又觉得抹不开面子,只得咬咬牙,恭敬不如从命了。这样我情形,我在2004年去苏州寒山寺游览时,也有过同样的殊遇。最近几天,我在网上论坛上,还有报纸上看到有关少林寺一柱香8000元的报导,也是以什么师坐禅讲经为名,诱骗游客上当,我以为游客拜佛,心诚与不诚,不在于钱的多少,金钱并不代表心诚,这种把心诚与不诚与出钱的多少划等号,本身就是对佛祖的一种玷污亵渎,更何况用一种事先让人不知情的欺骗性手段,让游客进退两难,甚至大呼上当受骗的做法,更是令人心生厌恶了。佛门本是一方净土,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崇尚的就是一种境界,也许坐禅的高僧、主持或是方丈并不知情吧。不过利用游客对佛祖的虔诚之心,大肆敛财,把佛门净地当作创造经济效益的场所,恐怕也有悖于佛祖的意愿吧。其实这正是“利欲炽然”,祸矣福矣,“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啊!所以作为少林寺的方丈峨眉山的高僧、还有寒山寺的红衣大师,亦应该“不可不慎乎”!

如今社会处于变革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非物质的,文化上的、精神上的东西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游览祖国的山川、名胜,寻访古代的文化遗迹,求神拜佛,寄托其心愿,求得佛祖的保佑,也是“不亦乐乎”的情理之事,所以佛门圣地,应当“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正象苏轼和惠崇和尚的一则寓言就令人发思呀:心存如来,看见的自然是如来,心存牛粪,看见的自然就是牛粪了。

2007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