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己亥,置镡成县于潕尾沅头(即今黔城镇),属武陵郡。考镡,读音xin,为剑柄与剑身连接处两旁突出的部分,亦称“剑鼻”、“剑口”、“剑首”、“剑环”等。如《庄子》有云:“天子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己亥,置镡成县于潕尾沅头(即今黔城镇),属武陵郡。
考镡,读音xin,为剑柄与剑身连接处两旁突出的部分,亦称“剑鼻”、“剑口”、“剑首”、“剑环”等。如《庄子》有云:“天子之剑,以……周宋为镡。”另又指古代兵器,似剑而狭小。如《汉书》有云:“延寿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
镡成,即兵器铸成之意。意谓黔城镇乃军事重镇也。何以故?因黔城镇多战事也。
据考古发现,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潕水河边的倒水湾,并在此地生栖繁衍,有人类遗址出土文物显示。而7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沅水河边的岔头高庙遗址出土文物显示,这里就已经有了高度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此地属荆州域。
在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57—公元前741年),楚国蚡冒熊眴治楚,军事及政治势力进入沅水下游地区,镇压蛮濮。湘西濮与三苗、荆蛮混杂融合,交织并存。湘西濮人在此建立鄦阳国,属于楚国的附属国。
在春秋中期(约公元前671—前626年),楚成王熊恽治楚,镇压濮夷。湘西濮人所建之鄦阳国灭亡。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乙丑,齐桓公伐楚,途经今麻阳境,闻麻阳包茅山产“有刺而三脊”苞茅,是缩(沥)酒最佳之物,遂责楚“苞茅不贡,无以缩酒”,要楚国向周王朝定期进贡苞茅。
在春秋晚期(约公元前625—前481年),楚国设黔中郡,并设置关卡,委派税官,征收过往商旅车船的税收,在湖南四水流域沿途皆有城邑关卡税官。且封同姓或异姓贵族为王公统治湖南。设立楚国附属鄦阳国,封鄦阳公于潕尾沅头(即今黔城),统治今洪江、黔阳、中方、鹤城、麻阳、芷江、新晃。关于鄦阳公,长沙仰天湖楚简二五号墓竹简《遣策》中有鄦阳公的记载,舒之梅《仰天湖楚简“鄦阳公”的身分及相关问题》,《江汉论坛》1982年第10期,第59-62页有阐述。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庚戌,楚国大饥,庸人趁机煽动“五溪”(今湘西一带)蛮人叛楚。由于秦人、巴人帮助楚国一起征伐庸国,五溪少数民族与楚讲和,共同灭庸。自此,“五溪”归属于楚,为楚黔中地。
战国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楚悼王十六年)乙未,吴起为楚国相,助楚悼王疑征伐南方。占领湖南,镇压土著反抗,鄦阳国为楚国兼并。楚在沅水流域交通要道,并设为巫郡、黔中郡。
楚顷襄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己卯,鄦阳国为楚国兼并后,于是年,封鄦阳公,统治今洪江、黔阳、中方、鹤城、麻阳、芷江、新晃。并设置关卡于此,委派税官,征收过往商旅车船的税收。在清水江、渠水、潕水河、巫水、辰水流域以及沅水流域沿途皆有城邑关卡税官。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庚辰,秦昭襄王派司马错发兵攻占黔中郡腹地沅水中、下游地区。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辛巳,秦国大将张若攻打楚国巫郡,进军黔中郡,拔之。不久,为楚收复。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甲申,秦蜀守将张若率兵攻打楚国,取巫郡(楚怀王时设)及江南地;白起定巫郡和黔中郡,在郎州筑城,抵拒楚军,统治五溪地区,为秦国设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翌年,为楚收复。此地已使用铁器为农具、生活用具等。楚简也产生在此时期。周赧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年)乙酉,楚顷襄王派庄蹻溯沅水、潕水,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夜郎,直到滇池。庄蹻后建国于滇池。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丁丑,秦王翦、蒙武率军掠楚地,黔中正式入秦,重置黔中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秦王嬴政派十万大军伐越,中路军覆灭于潕尾沅头。
近几年来,在黔城镇附近及托口镇陆续出土秦代的剑、戈、匕等物,可以想见当时战争景象。再加上水陆交通、边陲贸易,由此可见,黔城古镇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和重要性了。
汉高祖刘邦在群雄逐鹿,问鼎中原之际,得执牛耳,建都于长安之后,考虑到五溪地区的军事重要性,故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己亥,在五溪地区设立武陵郡,并相继设义陵(今溆浦)、沅陵(今沅陵、麻阳)、辰阳(今辰溪及怀化、麻阳)、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镡成(今怀化、黔阳、洪江、会同、靖州、绥宁、通道)诸县。武陵郡治所在义陵县城(故址在今溆浦马田坪)。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己亥,设镡成县,是谓兵器初成之意。而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丁酉,“五溪蛮”内附晋朝,镡成县改为镡城县,则有兵器之城的意思了。而在镡成县与镡城县之间,为野居向土城进化,亦含有战事频仍之故耳。
西汉时期,“五溪蛮”酋长田强,素有威信。王莽欲招徕之,赐以铜印,田强拒绝不受。有十子,皆雄勇,乃以三子,统五万人,下屯沅陵以东,各筑一城,烽火相应,以拒王莽。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丁未十月,辰溪(今辰溪辰水)、雄溪(今洪江巫水)、潕溪(今黔城潕水)、朗溪(今托口渠水)等“五溪蛮”酋长相单程,率武陵五溪蛮起义,为“渠帅”。相单程领众据险抗击官军,大寇郡县。光武帝派威武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江而上入武溪击之”。刘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蛮民知刘尚粮少人远,又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刘尚食尽引还。蛮沿路激战,尚军大败。悉为所灭”。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戊申七月,“五溪蛮”酋长相单程领导的起义军逐步获得发展,挥师下攻临沅。“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己酉,汉遣马援等率兵四万余众往攻,溯沅江而上。因滩险水急,舟不能前。又逢盛暑,士卒多病殁,被困在沅陵壶头山下。马援病死。为了避免全军覆灭,监军宋均假传圣旨,调伏波将军司马吕种,为沅陵长,同起义军谈判,对蛮军改用招抚。相单程因饥荒缺食,乃投降。东汉元嘉元年(151)辛卯,武陵(今常德、桃源、沅陵等地)蛮人詹山,集众四千余人起义,拘执县令,屯聚深山。汉遣窦应明往攻,不能胜。东汉永兴元年(153)癸巳,太守应奉往招抚詹山,义军散降。
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是为“五溪蛮”之发展扩张时期。三国时“五溪蛮”起义,吴奋威将军刘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