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身后
作者:太古时间:2025-04-14 04:58:24热度:0
导读:生死朗读,扎眼一眼,便悲凉透骨的片名。本以为会是一段惨烈的爱情故事,如蓝色生死恋一样,可歌可泣。可是,片中情节平淡,并无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可看完后,细细思忖,却嚼出它平淡情节后,呈现得多个层面,它是
生死朗读,扎眼一眼,便悲凉透骨的片名。本以为会是一段惨烈的爱情故事,如蓝色生死恋一样,可歌可泣。可是,片中情节平淡,并无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可看完后,细细思忖,却嚼出它平淡情节后,呈现得多个层面,它是如此深度与广博。
从浅滩处看这部影片,是一个凄凉的忘年之恋。可用凄凉去感恸读者(观众)却不是作者本意。这部片子,深度的挖掘人性的各层面,很公正,很真实。
从深度去窥探的政治目的,此片又着实反映了德国对集中营事件的深刻得历史反思与看法。
难怪,此片当之无愧的获胜2002奥斯卡奖。
故事是按照插序的方式来叙述的。一个男人站在窗前,看那过往的列车,那列车曾载着他的青春呼啸而过。那一年,他15岁,遇见一位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女人,汉娜,一次生命的劫难开始。他爱上了这个路过照顾过他的女人。
这样糊模的畸爱,从一次回访开始。我一直在想,爱的本身是一种寻觅残缺自我的过程。男孩的回访本身是源于一种对自身缺失的渴望。如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源氏光与藤壶妃子,因内心某些情感的阙如而转化为爱情的源头。这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内心也空乏的需要填空。
她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子,时刻为此可惶恐不安。在男孩递给她书时,在她手持点菜单时,无不显示出内心因不识丁而感受着羞愧自卑的炙烤,这是她一生最大的私密,她不愿面对,却又抑制不住对它的渴望,她对他说:youaregoodatreading。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带着无限爱羡。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我的取舍,对知识的可求与卑微对她来说比自由更重要。她用自由交换了对这个可怜自尊的维护。
其实,一切的悲凉之情都源于这个女子。她目不识丁与无知的做了政治的替罪羔羊,让人可气可恨。可细品这样女子的内心,又让人心生怜悯。记得影片中,狱管说,她一直很自律自限,这几年有一些故意放纵自已。其实,说明她一直生活在畏惧中,没有readability,她用强硬的外壳去保护她可怜的自尊,她出于保护,害怕别人,她把自已严密的包裹起来。
在男人给这位银鬓老妇人寄去磁带时,我哭了,在老妇人用短小的笔划出THE时,我哭了,在她给男人写下第一封一句话的信时,我哭了。她一直不敢让人直视她的内心,她一刻,她终于获得了平等,获得了内心的平衡。
最后,她在见过男人最后一面后,自杀了。其实,我的内心是复杂的,但我为她在死前填补了内心的阙如而深感欣慰。我也一直在想,作者想来表达是,爱情只是引线,而这个女子内心的挣扎是作者想要揭示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不为人知的阙如,我们与她一样,小心掩饰,也不敢直视镜中的真实。可是,不是每一个都能在死前把她给填补完全的。往往我们依旧残破的死去,那神秘也随着肉体腐烂。
在政治角度上,女人代表着德国人对集中营的诠释与看法。她与男人最后一次见面,男人问她,是否会回想过去。她说,她不想,从来不想,想也没用,死不能复生。现在的德国人对那次事件,充满了对当时执行人的不解,它认为他们是无知的伤害了那么多人。
而那个幸存者,也有一段对白很有深意。她说,常有人问她你从集中营里学到了什么。她回答,没什么,什么都没有,集中营就是集中营,它不是大学。如果你要了解它,不要去集中营的旧址,那里什么都没有,你可以去看历史书。曾经残烈的阴影只有当时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