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余秋雨的“诈捐”
作者:代舍时间:2025-05-04 07:05:22热度:0
导读:最近,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日子恐不是太好过,不好过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为四川灾区援建一所小学捐款20万元”的承诺一直未兑现。当然,导致余秋雨最近不太好过的责任,除了不停有人找他的茬之外,他本人也难辞其咎
最近,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日子恐不是太好过,不好过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为四川灾区援建一所小学捐款20万元”的承诺一直未兑现。当然,导致余秋雨最近不太好过的责任,除了不停有人找他的茬之外,他本人也难辞其咎。余秋雨从一年前承诺的“捐款20万元”,变成了“捐20万元的书援建三所小学图书馆”,这变化中的“捐款水分”,明眼人一看就知。所以说,挨骂是余秋雨自找的,背上“不耿直”、“不地道”、“诈捐”等黑牌回家也算不上太冤。
但这些都不是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我要说的是:骂余秋雨的这些人,或者说一直给余秋雨找茬的人,特别是被称为“古余肖沙”的四个“咬余专业户”,想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仅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有可能是坏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四个“咬余专业户”很可能比余秋雨更加的“不耿直”和“不地道”。老是骂别人“不地道”的人,自己绝对也“地道”不到哪儿去。要么是天生的红眼病,见不得别人出名;要么就是想借骂名人自己出名,以期来日名利双收。要么是得理不饶人,死缠烂打,不懂得与人为善、收敛做人的道理。
不管余秋雨是捐的20万元现金或是捐的20万元的书,好歹也能说得过去。纵然“20万元的书”里有天大的水分,也能值个万儿八千的,不比普通老百姓捐的少。去年的汶川大地震,赚去了我这一辈子最多的眼泪,但老实说,我也才捐款不到1000块。所以说,我是没有权利去指责余秋雨捐的太少,或者指责他为了沽名钓誉居然还会耍一点“手段”或“伎俩”的。此刻,我倒是对“古余肖沙”这四位“咬余专业户”向四川灾区捐了多少款这一问题很感兴趣,是不是也能说一说呢?是不是比余秋雨先生捐的更豪爽,更大气,更雄厚一些呢?如果自己捐的比人家少,还在那里大谈人家的是非,是不是有点滑稽呢?
我这么问,可能有人不服。说:“余可是公众人物呀,是名人,他钱比我多得多,应该多捐太对呀。”这么说,似乎很有道理。但有句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家钱挣得多,是凭的个人本事,不偷不抢,按章交税,有什么不对?他在捐款上耍“心眼”,只能说明余秋雨的修为还不够,算不上一个真正高尚纯粹的人,算不上大师或圣人,只算得上是个“学者”,需要不断向屈原老前辈学习、更加忧国忧民才行。从古至今的文人,都是“穷书生”形象,穷的只剩学问,胸中只装天下。现在的余秋雨因“名”致“富”,却热衷于金钱的算计,所以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充其量算半个文人。所以说,余秋雨“诈捐”,伤的只是他自己的脸面,并不是文人的脸面,没必要非跟人家起急。
现在的文化界,越来越像影视界,走的是“明星”路线。像余秋雨这样的“明星”,自然会少不了追星族和“狗仔队”,时不是给你闹点绯闻、扔颗“炸弹”、出点难题什么的,反正就是不让你舒舒坦坦地做名人。所以,对余秋雨来说,没必要英雄气短与网友们计较,免得越抹越黑,捐自己的书,让别人去骂吧。还是低调一点,一笑了之的好,下回捐款积极点就是了,普遍老百姓是不会跟你太较真的。
末了,不得不提一下我写此博文的初衷。因为看见易中天也站出来质问余秋雨捐款的事了。网上说,易中天为四川灾区捐了8万元,的确是一笔不菲的捐款,比余秋雨的书要实惠很多了,指责名人的资格也算是够了。但可惜的是,易中天无论从名气、从才气或是从人气来讲,都应该高不过余秋雨。余秋雨好歹是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名符其实的“作家”,真才实学,能写会说,他的成名靠的是扎实的“文笔”功夫。但易中天的成名就不行了,更多地依赖了媒体,特别是“百家讲坛”,靠的是“嘴皮子”功夫,没那写“大部头”的底气。或者可以这样说,先有了像余秋雨这样的作家及其著作,才有了易中天这样的“论道”者和“评说”者的生存之地。前者是“宿主”,后者则是“寄生虫”。从共生共荣的观点来说,易中天还是少讲话的好。要讲可以,适可而止。
笔者有两句话,供宿主们疗伤,也供寄生虫们反思:作家还是把钱看淡一些,潜心“学问”,中华五千年,才出了“四大名著”,你们是不是拿出点本事把“四大名著”变成“五大名著”或“十大名著”呢?钱多了,会让你们长脂肪的大脑没灵感的。而那些靠对作家及其著作品头论足生活的人来说,还是留点口德,埋头看人家的书吧,多找几个噱头,下回好有断章取义的评书说。最好先把“二十四史”和“四大名著”评说清楚,真假姑且不论,随你胡吹乱弹,娱乐听众、出名挣钱就行,还是少拿现代人说事。要记住:你易中天这样的“评史”人,永远居于“写史”人之后。更要记住“酒干倘卖无”中的那句歌词:“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他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