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初冬时节,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组织学生干部进行一次系统地培训。目的是为了让2011秋季学期新当选的学生干部尽快熟悉学生管理知识,打造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友爱、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并给我出了一个题目。
初冬时节,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组织学生干部进行一次系统地培训。目的是为了让2011秋季学期新当选的学生干部尽快熟悉学生管理知识,打造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友爱、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并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即:《优秀学生干部应当学会如何管理》。说实在的。我当学生干部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社会变化太快。让我给今天的学生们讲如何学会管理。可能我的知识面和兴奋点,都与同学们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很高兴也很乐意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和谈心。我想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期望对在座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例子。题目就叫做《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可见,如何欣赏别人,真诚的赞美别人,鼓励别人,是何等重要。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进行激励。
学生干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激励。它的内涵是:激励是指有机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是人类行为动机的激发力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主要是指人们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激励,也就是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如何调动与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视激励的效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据《管子》一书记载:“上下不和,虽安而危。”其中就包含了激励思想的最初体现。激励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和艺术,是上一个世纪“二战”以后,美国的人文管理学家提出的理念。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员工更为重视工作本身的意义和成就感,更愿意从事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工作,期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使自己得到晋升和嘉奖。由此可见,激励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作用是何等重要。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几种典型的激励理论与观点
(一)成熟激励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熟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所提出的。他认为:成就需要具有挑战性,引发人的快感,增加奋斗精神对人的行为起主要影响作用。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发现,一个人是否会有持续做某种工作或选择某种工作的倾向程度,要看他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工作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该工作所具有的诱因价值。一般而言,
高成就需要的员工特别喜欢选择中难度的工作。这类人员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他们能够为解决工作难题担当起个人的责任;2、这些员工善于在工作进程中及时调整取得成就的目标;3、对于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员工来说,他们希望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绩效以及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因此,适时地对他们进行评价并给肯定,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贡献与不足
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都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类的需要产生了他们的动机,人类的动机状态是持续不断的,动机促成行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排列和发展的需要层次。较高级的需要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而且高层次的需要强度较弱,且较客观;其所得到的满足较为主观。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需要,也就没有什么动力与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要,就表示存在着激励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如果充分了解员工的需要,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产生以后,引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理论界与管理实践界的巨大关注和兴趣。人们对其理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许多评价。首先,马斯洛强调了人的内在需要与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二战”以后,尽管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的相当快,精神文明却向空虚与混乱方向蜕化,单边主义和对外军事干涉、种族歧视,使得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日益增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