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孩子不挨训
作者:辽浿时间:2025-04-28 05:55:07热度:0
导读:十三岁的儿子又挨教训了,被他母亲质问得无言以对,只能认真老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的起因是妻子发现消费卡上的钱流失的速度很快,短短一个多月中,已经有几百元的花费了。我们两人都忙于工作,很少到小区的超市
十三岁的儿子又挨教训了,被他母亲质问得无言以对,只能认真老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事情的起因是妻子发现消费卡上的钱流失的速度很快,短短一个多月中,已经有几百元的花费了。我们两人都忙于工作,很少到小区的超市去买东西,偶尔的一两次,也多半是在周末,消费了多少、买了什么等记忆很清晰,所以就断定是放假在家的儿子是“罪魁祸首”了。但孩子却不肯承认。
十三岁的孩子的身高已经超过我们,我们似乎也不再拿他当做小孩子看待,总觉得他长大了,应该懂事了,因此暑假期间对他的管理也就放松了些。消费卡放在家里,家里缺了什么东西方便购买,但这也为孩子提供了方便。妻子发现异常情况后,询问他到底都买了什么东西,他只说没买什么,都是帮家里买的柴米油盐之类。
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孩子不承认不要紧,可以去找证据啊。于是,我们让消费中心提供了一份这一个多月来的消费清单,整个的消费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几点几分几秒,消费的数额等,一清二楚,历历在目。儿子在这强有力的证据面前终于低下了头,承认是自己经常去超市买吃的东西。
其实我们并不是刻意地限制他的花消,只要认为是合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他。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在围绕着孩子转。有的家长甚至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我想,这也是中国人做父母的悲哀。很少有人铭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的古训。
由于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孩子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尽量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但当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与自己的设想有出入有差距时,则觉得很伤心,很气愤,不由得光火起来,就如同我文章开始所描述的那一幕。
对于孩子的管不住自己,我觉得更多的责任还是我们家长。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当环境太自由,太轻松时,他们的自制力就更差,会屡屡违背家长的意志,做出错事来,有的甚至还会给家长添很大的麻烦。
想着自己做孩子的时候,也经常被家长教训,有的时候还会挨上一巴掌呢。但对孩子的管教,是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虽然采取的方式有的时候不免火暴一些,但那初衷是善良的。家长在责备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心情也很复杂,有的时候很伤心。这一点,每个做家长的都会深有体会。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每天的活动量大,消耗多,饭量大,仿佛总是吃不饱似的。仔细想一想,谁的童年都是这样的,刚刚吃过饭,转眼就又饿了。小时候饿了,也很少能找到东西吃,因为做的那顿饭已被吃光吃净了,更没钱买零食吃。春天,菜园里有嫩绿的小葱,菠菜,可以扯来沾大酱吃;夏天有黄瓜、西红柿吃;秋天就是嫩苞米等。但这些,都是要背着家长干的。虽然知道是在犯错,但那咕噜咕噜叫唤的肚子已经使自己忘记了这是错事;冬天里可吃的东西很少,多半的时候只能是吃完饭后再揣半个玉米饼子,留做肚饿的零食。所以这阶段孩子身体的旺盛的需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
现在的条件真好,孩子们真幸福,几乎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商店到处都有,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多彩。不象自己小时候,村里只有一个公家的供销社,商品总是那几样,除了日常的油盐酱醋,布匹煤油外,再就是几样单调的点心。即使这样,也时常溜到供销社去,扒着高高的柜台往里面张望,鼻子狠命地吸着那点心的香味儿,眼巴巴地看着那一分钱一块的水果糖。
自己小时候条件艰苦,现在孩子赶上了好时候,总觉得不应该对他限制太严。但看来在把握对他管理的度上出了问题,比如,那张消费卡就放在家里,伸手就可拿到。当孩子肚子饿或者肚子不饿而只是想吃一种零食时,他就不假思索地拿起卡来奔向超市了。我们小时候,如果哪个孩子拿了很大面值的一张钱去供销社买东西,售货员多半会机警地问一问,是哪家的?为什么买这么多东西等。发现异常情况时,多半会不卖给小孩子东西。而现在可能没有哪个服务员再有这样的责任心,只管卖她(他)的东西,而不管是谁买,用多少钱去买了。
因此,这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但关键还是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管理。我们并不是刻意地让还吃苦、过苦日子,只是想让他们有个合理的消费观念,不浪费,不奢侈,适当克制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我想,这是孩子们经常受到家长责备,甚至训斥的主要原因罢。
当然,作为家长也要很好地反思自己,既教育孩子也启发自己,在说服教育与管理疏导孩子的同时总结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智模式,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样,孩子挨了顿训,自己也长了点经验,这顿火儿也就发得值当了罢。(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