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公开课比赛终于结束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不管结果如何,所有因此而起的烦恼都有了一个了断。晚上和两个要好的同事一起吃饭,谈及了各自的讲课,我有了一句不慎的语言,或许已经隐隐地破坏了我们原本良好的关系。
公开课比赛终于结束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不管结果如何,所有因此而起的烦恼都有了一个了断。晚上和两个要好的同事一起吃饭,谈及了各自的讲课,我有了一句不慎的语言,或许已经隐隐地破坏了我们原本良好的关系。
事情的原委,是因为Y同事在准备公开课时一直很苦恼,不知该如何开挖课文的内涵。直到昨天,教案还没有最终定稿。于是我很热心地帮她想了一个方案,而这个方案今天上起来效果还不错。我可能是讲完课太兴奋的缘故吧,三番四次在她面前提到这个情节。虽然Y同事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仍旧和我嘻嘻哈哈,但刚才静心想了一想,我的行为其实很容易引起她的不悦与误会的。或许,我的建议真的很有效,但课毕竟是Y同事自己精心构思、勇敢去上的结果,我这点滴之助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一味抓住这点不放,大肆文章,反倒显出自己心胸不够开阔,执着于细枝末节的缺点来。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办公室的前辈S老师和P老师。两位都可谓高风亮节,与世无争。S老师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先生,却从不张扬自己的富有,反而和颜悦色、默默无闻地帮助每一个年轻教师把课上好,把工作心态调整好,把个人生活处理好。前段时间的变态家长事件,也是多亏了S老师的仗义执言,才使我有幸保全;甚至事后我想换位子以改变风水,S老师也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原本的好位子腾出来,坐到全办公室风水最差的地方去。或许,风水真的是有的,搬过去没几天,S老师就因为小肠疝气开手术了。S老师帮助过的人很多,她有资本要求别人在这个时候回报她,但她还是坚持着亲力亲为的原则,仅休息了两个星期又重新回来上班,步履艰难,气色极差。每当想到这里,我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P老师有一位校长大舅子,可谓楼台近水,但他从来不以此为炫耀。他虽然看起来对办公室事务不大热心,对年轻人放任自流(这种作风已被大组长多次批评,本次比赛之后估计又要大肆批评一番),但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个领导之材。他会在暗处帮助你,在你最绝望的时候扶你一把。曾记得,我两年前从高一被踢到新高一的时候,心情一度极度沮丧(虽然我也曾主动跟校长提出此要求,但宣布决定的时候我还是很意外),我不知道这个办公室里的人会怎样看我。这时,P老师以备课组长的身份为我的到来定性:办公室里除了他之外都是女性,因此他坚决地把我“要了过来”。这个定性或许很多人不会相信,但这至少是一种姿态,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大手笔。经过两年的接触,我终于发现:平时看起来玩世不经、“惧怕”领导的P老师,其实是一个大大好人和强人。为着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年轻教师,他承受了很多来自领导层的压力,却从来没有向我们年轻教师提起或埋怨过。每一次山雨欲来,他总是举万钧而若轻,化鞭笞为蛛丝。因此,我们办公室号称全校最有人情味、最和谐的办公室,许多全校性的旷世举动都是由我们发起,而其他办公室拾人牙慧之。P老师真正让我体味到了“树大好乘凉”的真谛。伟大的树,从来都只求奉献绿阴,而不求人们回报灌溉。
这两位前辈老师,他们为我们年轻教师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分外之事。但他们心甘情愿地做了,而且不求任何回报。这是他们人生境界的最好诠释。而我们年轻人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还会偷偷埋怨他们。这也的确是我们人生境界的最好注脚。或许,要报答他们,无须返之以利,只须无愧地将他们的一片真心受下,再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吧。
施恩莫望报,是一种人生境界;而有怨不结仇,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与人好好者,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然而能怀怨却不结仇者,寥寥也。我们常常说“宽恕”,但“宽恕”的主体往往是神灵与至人。我们只会祈求上帝“宽恕”自己的罪孽,而乞求他人“原谅”自己的过错。对于绝大部分心胸不够开阔的人来说,与其说教他们去宽恕,不如引导他们以“怀怨而不结仇”的心态去原谅别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苏格拉底说: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可见东西方的哲人虽然相隔千里,却在“怀怨而不结仇”的观点上心有灵犀。
话虽如此,但时下执著于个人恩怨的平凡人就连这么一个基本的境界都难以达到。实在令人扼腕。我便是一个深受其害者。我工作的第一年之所以命运多舛,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很不恰当、很不自觉地涉足到办公室的内斗当中。一个新官上任的副组长,一个才华横溢的精明女人,如果彼此看不惯对方作风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把这种矛盾半摆到台面上,不时引发一下则是不明智的。A认为B暗地里招兵买马,鼓动其他人给自己下马威;B认为A处处针对自己、暗算自己,给领导打小报告等。到最后,大家不欢而散,形如陌路。我想,这完全是不必的,因为即使事情是真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很多事件是双方的自我不良暗示而已。矛盾激化到最后,A还是兴致勃勃地做他的副组长,B还是心安理得地做她的才女老师。不过是各自换了个环境,眼不见为净罢了。其实,事情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只是走到这一步,就连退路都没有了。
只要有集体存在,就会有恩怨存在。世上不存在百分百和谐的集体,因为人总是会有私心杂念的。但之所以一些集体沸反盈天,而一些集体其乐融融,就在于这个集体中的成员是否愿意作出一些意气上的牺牲,怀怨而不结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人很多时候是不能选择群的,所以在这个群里选择正确的存在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回观S老师和P老师,作为老老师的他们,肯定会对年轻教师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有意见,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大肆文章,更没有敌视,这才保证了办公室在表面和一定深度的繁荣。我对两位前辈老师的敬仰之深处,正在于此。或许,这也是我们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所能修炼到的最高人生境界。
施恩莫望报,有怨不结仇。这是我们走向道德殿堂的两步阶级。只有当我们踏实走完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体悟到道德教化的真谛,领略到凡人不曾领略过的澄明之境。
仅以本文向S老师、P老师和新来的L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