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题记:今天下午,当我正构思酝酿这篇文稿之时,听到一个令我震惊的意外消息,同事之妻因争吵跳江自杀。这不禁让我想起少年李叔同的诗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啊!近十天来,
题记:今天下午,当我正构思酝酿这篇文稿之时,听到一个令我震惊的意外消息,同事之妻因争吵跳江自杀。这不禁让我想起少年李叔同的诗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啊!
 
近十天来,我认真诵读了京华出版社出版、王湜华著的《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和华业编著的《李叔同的凡世禅心》这两本书。又把有关纪念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从电脑中调出来仔细看了一遍。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传奇而又灿烂的一生,终于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对李叔同的敬仰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春夏之交,我因公出差路过杭州时,专程去了趟虎跑泉,概略了解一下大师的生平,因公务在身不宜久留,便匆匆离去了。弘一大师亦真亦幻的人生一直是我心中难解的谜团。
十三年后的今天,我得以从书刊,影视,电子媒体多渠道地了解李叔同的绚丽人生、至善品格和艺术成就。
弘一大师俗姓李,名息,字叔同,别名岸、息霜、哀公、婴等。1880年10月23(农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儒商望族。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披剃于杭州虎跑泉寺,释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圆寂于泉洲不二寺温陵养老院之晚晴室。
李息天资聪慧,敏感超群。26岁东渡日本留学六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回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杭州执教音乐,绘画。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于一身。在俗39年,勤奋努力,艺术成就斐然。在佛24年,甘淡泊,守枯寂,专修南山宗律,使中断了近800年的律宗学自他兴盛而起。
弘一法师持戒精修、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和盛德庄严、克己谦恭的至善精神又是最令我钦佩的地方。他舍弃优裕裕繁华的世俗日子,过着一领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以脱尘清雅的书法广结善缘,以苦行僧的意志和行动弘法护法,普渡众生。
王湜华所著之书字字珠玑,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本书史料详实,图文丰厚。书中多原版引用弘一法师的书信,演讲稿,诗词歌赋,还有大师的亲朋故友,弟子门生之手迹。故而一路寻来,仿佛和大师一起云游在深山古刹,听禅于寂静竂房。杭州的招贤寺,青岛的湛山寺,厦门的南普陀寺,温州的崇福寺,白马湖畔的晚睛山房,永春的普济寺,泉州的承天寺等等,祖国的东南一带,那莽莽山林之中,姣姣月华之下,随处可见大师清癯的面客,坚毅的神情。皈依佛门后的弘一法师,其精神和魂魄永远活在恒久的山水之间,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离奇,一生行状便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哲学,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诚可谓‘朱门年少,空门老’。”
“深深地尝了世间味”从儒到士到佛的李叔同,其心路历程上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轨迹。他多才多艺,修养渊深,和蔼慈悲、庄严肃穆,整洁宁静。专修梵行24年,他绝尘避俗,诚心礼佛。唯一不忍舍弃的是书法,以字结佛缘,教化人心,崇尚因果轮回,倡导善恶有报,旨在挽救世道人心。同时也将自己修成了正果。
李叔同生平念念不忘的是《论语》中所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为他做人做僧之警语也。
弘一大师流下“悲欣交集”的泪珠安详圆寂后,留给好友夏丏尊和学生刘质平的遗偈是: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上海觉有情杂志社连出《弘一大师纪念号》五期,登载了各界友人纪念大师的挽联。这里略摘一二,以慰渴念之情。
挚友夏丏尊的挽联云:
垂涅槃赋偈相诀,旧两相忘,热情应啸溪虎;
许娑婆乘愿再来,伊人宛在,长空但观夕阳。
好友叶青眼的挽联云:
叹我公毕生修持僧伽志行,力求圆满,堪称一物无遗,寸丝不苟;
信温陵此日各界人士心情,所获教益,应似千江印月,万木迎春。
俗侄李晋章的挽联云:
香火有因缘,劫来教诲亲承,居诸不过年余耳;
音书久迟滞,闻道悲欣交集,想像真堪痛绝乎。
大师虽已远去,但我辈应汲取的品德有:精进勇毅、刻苦好学、勤勉敬业、慎独律已、大智大悲、淡泊超然、豁达大度、至情至性等皆可作为现世之做人的标准。

后记:说来也是因缘,明天是阴历九月初四,是弘一法师西去极乐66周年的忌日,再过12天,也是大师诞辰128周年的纪念日。这样特殊的时刻,我适时读到了有关大师的文字,仿佛冥冥之中的神助。我以虔诚的心,笨拙的词,感念于大师的不生不灭,写下这篇《概说弘一大师》的文稿,以兹为永久的纪念。

成文于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修定于2008-10-1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