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昨天南京雨下得很大,记者下午1点路过南京紫金山龙脖子路时,发现雨水从城墙缝隙中渗漏出来,一时间形成奇特的“喷泉奇观”。一些游客说,城区道路上还有不少积水,想不到六百多年历史的明城墙竟然排水系统还这么好
昨天南京雨下得很大,记者下午1点路过南京紫金山龙脖子路时,发现雨水从城墙缝隙中渗漏出来,一时间形成奇特的“喷泉奇观”。一些游客说,城区道路上还有不少积水,想不到六百多年历史的明城墙竟然排水系统还这么好!南京明城墙管理处一位负责人白先生透露,因为龙脖子段是包山墙,山上大量的雨水流淌下来,通过城砖自身建造设计中的排水系统向外“放水”,否则积水长期没地方排,容易引起山体“肚子发胀”,造成塌方,从而破坏明城墙。(06-26 来源:扬子晚报)。
这条新闻,让人感到骄傲自豪,但也让人感到羞惭不已。特别是在近些时一些城市“水漫金山”、“水淹七军”、家园变泽国,城市变水城的情况下,更是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滋味。
到北京去看海,武汉成了威尼斯,等等消息一次次地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冲击着公众的视线,刺激着公众的神经。我们这些光鲜无比的大都市,我们这些挖城不止的“新城市”,在大雨面前却是这样地不堪一击,这样的遇雨必淹。经济损失自不必说,群众评说也颇多负面。
不要说这些大都市,“新城市”遇雨必泽,逢水必淹。就是小县城、甚至小乡镇的街道,也是一下雨就浸泡在水里。
前几天,笔者在一乡镇采访时,适逢倾盆大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大雨,街道就成了河道。这个镇是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据一些高龄老人说,过去镇子不是很大,但是,建筑却很有秩序、很有特点,无论下多大的雨,都很少淹过。1980年代以来,这个小镇发展很快,起码比原来扩大10倍。现在也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花坛绿地错落有致,更有那一派繁忙的建筑工地、耀眼夺目的亮化工程,让它很有些现代城市的味道。但是,现在却是一遇大雨必淹无疑。以至于临街的商铺、住户在春天到来之前都要把大多的物品转移到楼上或是他处。采访中,一些居民和商家都诉说、都期盼: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结束这种遇雨必淹的日子!看到那风雨中屹立的塔吊,好象有种结束这种状况的日子遥遥无期的感觉。
但是,六百多年前的古人在建设城市,修建城墙时,却是考虑得这样周到,设计得这样完美,建设得这样优秀。六百多年过去了还能够这样充分地发挥作用,还能够这样地排水通畅,保证城墙在大雨中能够巍然屹立、在大水中能够安然无恙!
而象这样的消息还不仅仅是南京的明城墙,记得去年7月14日《中国青年报》也曾报道,江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发挥作用的竟然是建于宋代的排水系统。去年还有一则中新社发布的新闻,也让现代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脸红。新闻说:考古工作者在战国都城赵王城遗址城垣考古中发现,2000多年前的中国城市已修建了较为完整的防雨排水设施。这些新闻的叠加让人感觉到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古人的严谨、古人的远见、古人的胸怀都雄视后人,都让现代人只能望其项背,只能叹为观止!
应该说,古人在建设城市时,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无论是工具,还是工艺都应该比现在落后许多、相差许多。但是,为什么古人早就解决好的问题,今天却不仅再次出现了,而且还出现得这样频繁?事态还这样严重?笔者思来想去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古人在规划城市时,没有现代人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意识,而是实实在在地把它当作造福当代、造福后代的事情做。在建设城市时,不是象现代人这样的心绪浮躁,而是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建设,所以才有了这样古代工程造福现代工业人类的事情。
而现代有些领导搞规划、搞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出政绩、造影响、树形象。考虑的是在速度、工期、高度、雄伟上都要争世界每、全国第一、全省第一、地区第一。都要让世人瞩目、让外国称臣!而不管这种第一符合不符合当地实际?有没有必要?遇大雨必淹的武汉市不就天天都在满城挖吗?不正在建高度为606米的世界第三高大楼吗?这些是让人骄傲,但是,遇雨必淹的现实却又让人尴尬。而这些很大的程度上还是长官意志,还是权力定夺。不是百姓需求、不是科学说话!所以,虽然城市高大了,但是,防灾抗灾能力削弱了,城市光鲜了,而百姓生活却不方便了。
因此,要改变这种光鲜的城市却遇雨必淹的现象,首先还是要改变官员畸形的政绩观念,让他们的观念从那种争创世界第一,力求称雄全球的思维中转到为群众实实在在谋利益,为发展切切实实打基础上来。转到认认真真地做规划,兢兢业业地抓建设上来。同时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应该加大民意的分量,注意科学的精神!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千秋大业,不仅造福当代,更能造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