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不能怪谁,要怪只怪我们太过于依赖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了,并且过多地揣摩和遵从于文字的表面意义,缺乏一种严密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即逻辑思维。缺什么就补什么,不管有用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不能怪谁,要怪只怪我们太过于依赖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了,并且过多地揣摩和遵从于文字的表面意义,缺乏一种严密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即逻辑思维。
缺什么就补什么,不管有用没有用,国人一贯的心理了。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虚心”来学习一下吧,权当吃饱了,喝足了,没事找事,消消胃酸,耗耗脑汁。
欧布里德?有人说他是哲学家,有人说他是诡辩大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他的一个关于“说谎者”的著名论断。他说,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是个诚实的人,我对你说了谎话。”那么就无法判断他是否说谎了。因为如果认为他说的的确是谎话,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如果认为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他一定是在说谎话了。呵呵,诸位看官,傻眼傻脑了吧,是不是五分钟也想不明白他到底说的什么意思呀!都说了,国人的逻辑思维差,你还不信?再看欧布里德的“秃头论”:他认为从头上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子,从头上再掉去一根头发也不会成为秃子,那么,如此一根根的掉下去又怎么会成为秃子呢?诸位看到这里,心里一定在嘲笑,欧布里德傻就好了,犯不着我们也陪他傻吧!有此种心理,甚好,那还说明“孺子可教也”。其实,欧布里德的“说谎者”、“秃头论”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诡辩论”。诡辩论是对一切利用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否认真理或阻碍探索真理的思维方式。它常常利用客观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辩证矛盾这一特性,冒充辩证法,或同辩证法相互掺杂地表达出来;用概念的联系取代和掩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并夸大相对性的一面,否定确定性和绝对性的一面。看完理论再联系到上面所列举的例子,我们便可见欧布里德的诡辩才能确实十分了得,同时诡辩论作为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其中也折射出了哲学的某些光辉,特别是对哲学的辩证思想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说欧布里德是是诡辩大师,是哲学家,我们就不难理解了。此外诡辩论对于逻辑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最有说服力且最贴近我们的便是有关“说谎者”的测试题目,在后来经过逻辑学学者、专家的演变发展,纷纷改头换脸地出现在了各种考试之中,作为测试人的逻辑推理的依据。比如说,大公司里面的笔试面试。再比如说,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其它的影响在这里就不长篇大论展开了,只要我们知道并且承认这个事实就行了。
既然诡辩论有破绽,那么从诡辩论发展出来并且经过去粕存精的逻辑推理是否有弊端呢?请诸位再耐心看下面一个例子:
大前提:六十个人做一件工作的效率是一个人工作的六十倍。
小前提:一个人挖一个孔需要六十秒钟。
结论:六十个人挖一个孔只需要一秒钟。
这是比尔斯关于数学逻辑的“三段论”,照说其逻辑推理是一丝不苟的,可得出来的结论却叫人笑忍俊不禁,简直让人觉得它是天大的荒谬。由此可见,逻辑推理虽然是人类推演事理的最基本的手段,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也是有其局限性的,逻辑基本上很有用,但不可到处用,更不可滥用。另外逻辑的运用,还因人而异,是否能用好,则取决于个人的技巧优劣、人格高低、善恶取向。否则,逻辑就会变成诡辩。哲学家就会变成诡辩家。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的观点与欧布里德的“秃头论”颇为相似,但我还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观点是思辨,不是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