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文学史
作者:起点时间:2025-05-04 07:26:07热度:0
导读:中国文学史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怀着趋吉避凶之理念,阐述宇宙之玄机,演绎天地之造化,从而引导人们向善避恶。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甲骨文学的创作条件十分艰苦,据我个人想象
中国文学史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怀着趋吉避凶之理念,阐述宇宙之玄机,演绎天地之造化,从而引导人们向善避恶。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甲骨文学的创作条件十分艰苦,据我个人想象,产生创作灵感的方师术士用硬于甲骨的石器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刻在甲骨上,以求得自然和人类的认证。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只能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刻画成直观的图形,这就是后来发展到现在的汉字。
什么是汉字?汉字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互相交流信息的密码。是中国文学的特殊传播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甲骨上的图形更加规范,但是依靠甲骨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相互交流信息的需求,于是人们用竹片代替甲骨,并由最初的用石器刻字改为用笔书写。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产生,中国文学的传播速度更加便捷。
从古到今,纵观中国的文学史,是一部文人墨客血泪史:孔子周游列国成为一代师圣,文王狱中演绎八卦奇文,屈原投江前引发《离骚》、《天问》,司马迁酷刑著《史记》,曹雪芹贫困潦倒书《红楼》……正是这点点血泪,串起了中国文学的金项链,就像一串耀眼明珠,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中国的文学史是一部悲哀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被政治所奴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但用它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且还大兴文字狱,甚至焚书坑儒,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是文学发展的必然条件。远古的不说,让我说我也说不来,只说近代。近代文学名家很多,鲁迅就是其中之一。
鲁迅原来是医生,他本想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医治好东亚病夫的躯体,后来他渐渐发现中国人的病根不在“实病”上,而是在精神上(虚病),于是弃医从文,用笔做手术刀来医治中国民众的虚病。鲁迅不是身体力行者,他只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这也正是其成为文化名人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乏名人对他的评价——指主席对他的赞誉!!!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群龙无首政治相对混乱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想为自己的国家强盛进言献策,言论出版相对自由。加之各路军阀把精力用在互相争地盘上,无暇顾及文学这块冷土,得以让鲁迅的言论流传于社会。从写作技巧上来说,鲁迅的有些文章不一定写得很好,香港文化名人李敖好像就不喜欢鲁迅的文章,大意好想说鲁迅的文章语句不通顺,让人看了有点《南腔北调》。当然,每个文人由每个文人的语言技巧和叙事风格,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关键还是看其文学作品的主题立意是否高原和深刻。
鲁迅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价值孤且不论,但从现象本身就足以引起后人的深思,是什么原因促使鲁迅成就这一文化现象?是他又一颗救国之心?还是多灾多难的国家现实?或者二者合一?还是别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他的作品能在那个年代发表出版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不会有鲁迅现象发生。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近代文学史就先说到这里,把主要话题转到现代文学史上来。现代文学是因为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说起来错综复杂,话题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俗话说:话敢话。话茬逼到这里不说也不行,那我就班门弄斧,来一个强打鸭子上架,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电锯拉枣胡来上几(句)锯。说得对错与否,欢迎学术争论,最好不要扣帽子,或者一棍子打死,对错与否,时间就是历史,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实践——此话是我发明的,希望刨根问底,避免引起理论界的混乱,进而引发社会舆论的哗然,浪费报纸的版面,乱花老百姓的纳税钱!
我不知道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在学术界是怎么按时间来具体划分的,为了便于我对现代小说史的叙述,知道我也假装不知道,我可以自以为是的将建国以前称为文学近代史,究竟到什么朝代我不感兴趣,所以也就不需要人告诉我!我感兴趣的是我把建国以后称为文学现代史,因为这段文学史从开始发生现在正在演绎最后结局是什么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文化这块阵地非常重视,培养和改造了一大批歌颂党和歌颂社会主义的文化新人,这批新人成为文化界的精英。在享受国家优厚待遇的同时,创作出版了大量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迎来了现代文学史百花盛开的春天。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随着人们政治观念的转变,这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文学的虚假繁荣成为过眼云烟!
随着改革开放,港台纯情、武侠、色情小说流入中国,对原本低迷的中国文学造成了灭顶之灾。很多追名逐利的骚人也照猫画虎,结果画虎不成反累犬,丧失了自己的良知。看过武侠小说的不仅要问:既然中国有如此高人,为什么小日本还敢侵略中国?张手通天炮大树折断,挥拳张手雷顽石俱焚,难道日本鬼子是铁打的?这些武功高强的人见了日本鬼子就武功丧失?最可悲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热衷于写武侠小说,我可以当头棒喝:这是文学的歧途!!!
通过大浪淘沙,据我的孤陋寡闻,现在能在文坛上站住脚的只有冯骥才和贾平凹。也许还有,但他们在我的脑海中似乎没什么印象,也许是我读书少的缘故,或者他写的书本身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吸引力!
中国政府要说对文学不重视那是瞎话,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作家协会和文联,又成立了国家版权局和出版总署。作协向每一个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一个书号可以买到一万多到两万。许多出版社只出版名家或者不用支付稿酬的近代和古代名著,对现代文学新人的作品拒之门外,致使有的文学新人要卖自己身上的器官出书。有的作者死了人们才发现他的作品有出版价值。
中国的出版业急需整顿,这里面存在巨大商机,很多投机商做起了自费出书的买卖,恐怕和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一样,似乎有合法敛财的嫌疑,究竟有没有一查就会水落石出。好在审批新书号不像审批新药号那样担风险,所以这里面的潜规则永远不会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面对如此严峻的文学局面,每个希望中国文学事业再创辉煌的有识之士决不能在等闲视之,各文学主管部门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了,不要再榨取精神食粮的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