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可以说已经是自由之身了。但我们依然会遇到很多感觉不自由的情况。自由或者是一种感觉,一种目的,一种方式。而自由肯定意味着我们可以有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人或事物或生活方式的权利。大多数
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可以说已经是自由之身了。但我们依然会遇到很多感觉不自由的情况。自由或者是一种感觉,一种目的,一种方式。而自由肯定意味着我们可以有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人或事物或生活方式的权利。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拥有人身自由的。但我们是否拥有够多选择的权利呢?如果一个人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拥有更多做出选择的自由,那么这个人的发展一定比现在更好一些。所以,让人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可以选择跟谁生活在一起,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选择生活在哪个城市,甚至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可以选择自己想学些什么,可以选择做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我们都拥有了吗?我们一定觉得我们拥有太少选择的自由了。
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没有太多发展的机会,于是他们成为民工进城打工。他们迷惘,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甚至很多人同时不能适应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成为夹缝中的人。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他们开始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但能力的有限,机会的缺失,让太多的人无法选择他们的未来。
潘桃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和农村的姑娘不一样,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她不甘心读完高中就在农村嫁人。她一脸怨气,好像全世界都亏欠她。她妈妈认为别人不会娶个像她这样娇气的“小妈”。她买各种衣服打扮自己,标新立异,其实都只是发泄一时的空虚。那些衣服根本无法填满她希望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根本愿望。
她不能像李平那样勇敢地闯进城市里,靠打工养活自己。她懦弱,她没有能力去自己改变生活。她选择嫁人,嫁人然后就留在农村里,留在她所厌恶的在她看来没品位的乡下女人中间,过着和她们一样的日子。丈夫也无法改变她的生活,于是她将怨气发泄到丈夫的身上。她细数着日子的过去,她的空虚更多会变成冷漠和愤怒。
每个潜意识中有改变自己生活意愿的人都会像潘桃那样不安和标新立异。但大多数人也会经历潘桃的悲剧。厌恶那样的生活,还是过着那样的生活,直到麻木。厌恶那样的人还成为了那样的人,甚至比他们还冷漠。
潘桃见到李平,就如见到了知音,她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她们同样不甘心过农村的日子。结果李平在让她遍体鳞伤的婚姻之后选择重新回到了城市,而潘桃却在无法选择的日子里虚耗着生命。人也许会在选择后受伤,李平就是这样的人,但她虽然受伤却不绝望,还有希望在面前。而潘桃的人生没有选择的机会,或者她自己放弃了选择的权利,于是她很安全,但也绝望。
人在有选择权利的时候选择的人或事物是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人在无选择机会,或者很少有自己选择机会的时候做的选择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随着环境的改变,他就会放弃原先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们现在的迷惘是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但我觉得人的选择权利是越多越好,永不会足够的。正如自由,是越多越好,永不会足够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是促进人本身进步而不变得冷漠和堕落的原动力,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可选择的机会。
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自己所想学习的内容的权利,这个权利是我们现在所没有的,将来的人是否会拥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