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十三”
作者:作娇时间:2025-05-04 02:33:26热度:0
导读:西方人很忌讳“十三”这个数字,也许是因为《圣经》记载最后的晚餐只有十三人进食,而踏上绞刑架之前必须走13级台阶。《金陵十三钗》中原本花枝招展的一群秦淮女子,也许因为那个“十三”的而招致的厄运。《金陵十
西方人很忌讳“十三”这个数字,也许是因为《圣经》记载最后的晚餐只有十三人进食,而踏上绞刑架之前必须走13级台阶。《金陵十三钗》中原本花枝招展的一群秦淮女子,也许因为那个“十三”的而招致的厄运。
《金陵十三钗》描述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已在战火中变成地狱,殡葬师约翰米勒、一群女学生、一群秦淮河风尘女子纷纷躲入教堂寻求庇护,不料却遭日军围困,暴露在日军视线中的女学生成为待宰羔羊,被强迫前往日军“庆功宴”。在女学生决定自杀以保清白之际,被她们看不起的秦淮河女子却答应顶替女学生前往赴宴。
原本是十三个教会女学生(有一个遭日本兵非礼跳楼而死)、十四个秦淮风尘女(其中香兰要取回情人送的绿色耳坠,豆蔻想让像自己弟弟的浦生听家乡曲而重返妓院,返回途中惨遭日本兵蹂躏而死。)刚好两群女子都是十二人,可偏偏在日本军官听唱诗班合唱《天使佳音》时,风尘女小蚊子出来抓猫,被日本人误认为是女学生,这样日本人清点人数是十三人,也正因为这个厄运“十三”,让这些女性难逃魔爪。十二个烈性女学生宁死不做日军庆功宴的羔羊,十二个风尘女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下女学生的命,用行动颠覆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诗句。怎奈一命抵一命,也只是十二个人,厄运“十三”还差一人。教会中善良的乔治男扮女装顶上,才让十二个女学生都获得生机。
约翰说:众生平等,不应该让她们替代她们。她们没有替代别人,因为还留有梦想传承给女学生们,她们也热爱生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不忍、不舍、不愿离、不愿弃。可他们还是去了,赴一场不复之宴。秦淮河来的女人,沦落于世俗,这一刻也拥有了爱,其实他们一直拥有着,因为一直深藏着。
十四钗从华衣艳服浓妆艳抹走进教堂,到十三钗化身学生最后坐上日本人的卡车,此间的种种变化,非得将自己放回那种历史背景下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她们是秦淮河边的女子,是不干净的女人,但这并非她们生来下贱,只是因为个人的悲惨命运;而她们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命换下女学生的命,这也并非她们生来高尚,只是因为人性的光辉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更具有慑人的力量。战争似乎是男人的事儿,但受伤害最大的往往就是女人们。柔弱的女人们本应该被保护,但如果男人们无法保护甚至无心保护女人,那又要怎么办?如果你看到十三钗摔破教堂玻璃,将玻璃匕首包着放入胸口的衣服里时,你就能明白一个女人能够有多坚强,有多勇敢……
第一眼看到小说《金陵十三钗》这个名字,一下子联想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然而那个纸碎金迷的奢华宅院与这部电影中的硝烟杀戮兽欲的南京有着天壤之别,那些吟诗作乐养尊处优的府内女子和电影里这一群花枝招展而又招人唾弃的秦淮女子,又有何等的不平等?这种厄运真的是由于“十三”这个不吉利的数字带来的吗?
妖娆的女子、英武的军人、青天白日、神圣的红十字、宗教、人性、救赎、日寇、战争、美的毁灭……这些都触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这场厄运绝非数字而来,战争有多么残酷,十三钗就有多么美丽。日本人有多么可恨,这群秦淮河边的女子就有多么让人心疼。
Theflowersofwar——战争中的花朵,这就是对金陵十三钗们的最好诠释。
《金陵十三钗》是以天真而正直的书娟的画外旁白,结构起了整部影片。书娟的眼神干净而直接,整个故事便是透过书娟的视角来讲述的。战火中的女学生,她能做什么?她该怎么做才能逃过日本人的魔爪?谁来保护她?谁来给她希望?不知道,谁也不知道。书娟的眼神里,有恐惧、有愤怒、有茫然,但我们应该庆幸的是,终究没有绝望。每一次眼看就要绝望,这时总能生出那么一点希望,李教官,神父,然后是本来被她不屑的秦淮河女子。驱赶命运之中的厄运,不靠天、不靠地,还要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