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两位老先生就要对簿公堂了,真应了“不打不相识”这句老话,我不禁为二位老先生叫好。二位老先生都是文化界的精英。阎崇年老先生有“卖”字的资本,白平老教授有敢于较真的底气,两个“绝顶高手”首次“华山论剑”,
两位老先生就要对簿公堂了,真应了“不打不相识”这句老话,我不禁为二位老先生叫好。二位老先生都是文化界的精英。阎崇年老先生有“卖”字的资本,白平老教授有敢于较真的底气,两个“绝顶高手”首次“华山论剑”,肯定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好戏,届时,一定能让后辈小生大开眼界。我想,“武林中人”也不愿错过这场好戏。为了给二老的“华山论剑”做宣传,我有意先将二老“戏说”一下,以供“江湖朋友”做下酒的菜肴。
话说阎崇年老先生,乃是社科院一资深研究员。做学问向来一丝不苟,潜心研究历史多年(尤其是满清历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著作等身),获得荣誉和褒奖无数。不过,先生的为人一向很低调,甘心过青灯苦烛的生活,即使被人称为学界的“权威”,也从未在街头巷尾“卖弄武功”,所以,市井中并不知道有这号高人。直到有一天,先生被好事之徒请进《百家讲坛》,才逐渐通过卫星进入公众的视野。
说起阎先生不得不提起《百家讲坛》,自从先生做客《百家讲坛》后,《百家讲坛》便立即酿出了“好酒”,收视率大势反弹一路飙升。《百家讲坛》也为先生助风助力,先生凭借“主讲”一炮走红,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少粉丝开始关注先生的著作,先生的著作也因此畅销了很多。虽说这是一件值得先生高兴的事,但也给先生带来了从未有的烦恼。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自从先生成为耀眼的明星后,个人面子便上升为重要的“工程”——先生虽无追名逐利之心,也耻于与那些名不副实的人为伍,却也不免分些心思去管应酬,不管怎样还得给人留点面子。这多少给先生的学术造成影响。本来这种事再稀松平常不过了,根本没有必要在这里大惊小怪,只是有件要事须向看官言明:先生心头还有一块石头未落,那便是那时还未付梓的《康熙顺天府志》。先生在这本书上浸淫了几十年,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一直希望能早点完成校注工作。先生校注这本书有点像学生在做试卷,既希望快点结束这件苦差事,又希望能给世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才能既不愧于“权威”的称号,又能早点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所以,在未校注完这本书之前,先生是“食之无味,寐之不香”。
不过,先生最终完成了整本书的校注工作。先生抚摸着这份沉甸甸的手稿,就像抚摸着自己刚降生的孩子。按理说,先生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可是,那块石头并没有就这样落下来,因为,先生知道,这本书最能反映他平生的学术造诣,对他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所以,难免生些患得患失的心理,付梓之前也就不敢掉以轻心。为了保证此书没有被人诟病的瑕疵,先生请了许多业界的专家学者,帮着检查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就像优秀的学生为了获得满分,多半会检查几遍试卷一样。只不过学生通常只有自己检查,而先生请了很多高人“阅卷”。请别人帮着“阅卷”有一个好处,就是特别容易找出隐藏的错误,因为,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总归有限,总有些问题自己不容易找到,他人恰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于是,先生和学者们又忙碌了一阵。经过学者们反复的“验收”,发现再也挑不出什么毛病,那块沉重的石头才算真正落地。至此,阎先生的心境方才大大改观——本来先生就对自己充满信心,这回又经过反复仔细的检查,自然就更对自己充满信心了,先生自信这份“试卷”能拿满分,便高高兴兴地把“试卷”交上去。
说到这里,有些看官不免会狐疑:为何阎先生突然会信心倍增了呢?不过是多检查几遍而已嘛。其实,先生的这种心理变化不难理解,只要看官读过武侠便明白了。武林高手在练成绝顶武功之前,特别是在大功即将练就之时,往往都会在每件事上谨小慎微,可一旦练成绝世武功之后,整个人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往往能见其“兴高采烈”、“意气奋发”,甚至可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势。先生恰似一个练绝顶武功的绝顶高手。何况,先生有不少弟子门生奉承其左右,更自然而然地养成大家的风范。所以,接下来的事情便不难想象,先生在公众面前谈笑风生——大概是为了这本书能精益求精,同时,为了增加这本书在学界的分量,经过若干天深思熟虑之后,先生终于抛出了豪言壮语:“挑出一个错,奖励一千元。”其气派颇像当年权倾一时的吕不韦。
先生抛出这句话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跳出来挑出一个错,先生便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也就没有再进一步认真校注。直到有一天,山西的白教授打电话给先生,先生才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本来先生正在“成果”上睡的香甜,这时突然被无名之客吵醒,不免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觉得全身上下冰凉冰凉。先生看到“错误”不禁失声:“竟然还有这么简单的错误。”先生也没有空再作理会,先在屋子里思考起问题,毕竟先生还有几分傲气。后来,白教授又接二连三地发给先生Email,指出了书中越来越多的错处,并且,向先生索要他说许下的赏金,先生的气才又不免泄了一半,不禁感叹到:“果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先生经过几周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狂,更不能故步自封,自满自足。”不过,自己种下因必然能结出果,尽管先生没有理会白教授,白教授可没那么容易对付,他仍然不依不饶向先生讨薪,最后竟然把先生告上了法庭,先生无奈之下不免自怨自叹:“唉,在无数鲜花的面前,我渐渐有些迷失了。其实,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取得了几分不俗的成绩,就像毛孩们那么毛躁,这怎么会是我阎崇年呢?以前,我总笑话文人有自负的通病,没想到我竟然也染了这个毛病,惹上这么个无聊的官司不说,还要被许多年轻的后生取笑,真是活该啊。”先生想起那40来万就头疼,所以,先生没有正面回应奖金的事,大概他还在想着那40来万吧。
再说山西某大学白教授。
白平老教授也不是吃素的。白教授在校任教多年,见过的汉字不比阎先生少。他听了阎先生的豪言壮语后,心理到底有些不服气:“我就不信你的书中没有错误,郭沫若、钱钟书从小就是啃书的,也都不敢像你这么猖狂,还有自古那些校注的才子,哪一个不先言“抛砖引玉”之类的话,我看你是裤兜里装的钱多了,用不完便想分给别的人使。“挑出一个错,奖励一千元,”不管怎样比中大奖几率大,就让我来做这份兼职吧。”于是,白教授就开始很认真地挑起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