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热血沸腾的时代已经逝去;屈辱与光荣的感知也在逐渐地麻木。也许,我只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可怜孩子。所以,所有的一切都将被剖离;当她在痛哭淋漓的时候,我只是睁着我布满血丝又通红的双眼,无助地左顾右盼。我想,
热血沸腾的时代已经逝去;屈辱与光荣的感知也在逐渐地麻木。
也许,我只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可怜孩子。
所以,所有的一切都将被剖离;当她在痛哭淋漓的时候,我只是睁着我布满血丝又通红的双眼,无助地左顾右盼。我想,我确实只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无奈孩子。
——火神纪·题记。
看这部电影,是没有办法不与2006年于仁泰导演、袁和平担纲武术指导、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Fearless)一片作比较的。以至于我的一位酷爱动作片的朋友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呼自己上当受骗,买了一张戏票进院线,然后看了一部和《霍无甲》完全一样的电影。
作为一个非专业影迷,有这样的错觉是难免的;至少,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多少也有些怀疑——这部电影是否是对于当前大热的古装动作片的跟风之作呢。同样是醉心于武术的历史人物,大约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样为了民族大节而拳打日本武官,同样在战胜对手之后悲壮地倒下;仅有的不同是,霍元甲以其生命的结束彻底地悲情了电影,而叶问则得以负伤逃出生天。
细究这两部背景相似,剧情相近的电影,我倒觉得这两部电影各有长处。相对而言我也许更喜欢《霍元甲》一些,虽说电影的风格迥异,可是单从动作设计一项而言,袁八爷的风格也许更深得我喜爱;我不是说洪金宝的设计不够好,只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罢了。
而且从整体而言,《霍元甲》一片更大气一些,更注重全局的整体调度。尤其是李连杰在电影里点晴式以茶道诠释武道的广义哲理,让这部电影留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忆。而这部《叶问》,似乎更重细节。
同样是生在一个倍受欺压的民族屈辱史里却身怀绝技的武师,同样坐拥家财万贯,同样痴迷于武术的修行,同样是未成长为英雄的准英雄——霍元甲利功好利,而叶问却安居乐业;这也许是这两个人物在性格上最根本的区别。一个永远在不停地争着“津门第一”的虚名,一个则深居简出内敛自省而被同行尊奉为“佛山第一”。
《叶问》也许不比《霍元甲》大气,却比《霍元甲》细腻精致得多,人物的刻画也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电影开始的时候,霍元甲也许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冲动武师,而叶问已经俨然是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内敛大师了;这样的初始设计给了《霍元甲》一个极富张力的成长历程;《叶问》虽没有这样的优势,却让它有更多的篇幅去挖掘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而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我写过《霍元甲》的影评,我说过——《霍元甲》是一个半生英雄;前半生只是一个莽撞武夫,后半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那么,《叶问》呢——则是一个被激怒了的侠胆英雄。
叶问本身是一个低调而内敛的人物,所以轻易不与人动手,就算别人找上门来决斗,为了给对方留下颜面他也总是闭门切磋而不公开决斗。可是当金山找把代表中国南拳武术的佛山武馆一条街的所有武馆都给踢翻了之后又找上门来,他第一次被激发了。受命于危难之际,最终力挽狂澜打败了金山找,替南拳武术挽回了最后一点颜面。虽说,同样还是闭门决斗。
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惨死在日本人的枪下,他被彻底地激怒了。一个人对决十个日本武师,这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一组镜头,在我看来比后面最终的决斗还要更精彩一些。也许,我更迷恋于华丽的视觉镜头而不再那么狂热于单打独斗式的孤独英雄。兼顾全局,给每一个人设计好走位、动作,必须让画面显得唯美而不暴力,这样的一场动作设计要比两个人的单打独斗的耍酷式设计更耗费心力得多。
整部电影看下来,总体感觉并不如何强烈。就我个人观感而言,我也许更喜欢当年的《霍元甲》;终究,袁家班对于群P的场面调度能力始终还是高于洪家班。并且,就视觉效果而言,这部电影并没能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反,太多的东西似乎都是在重复。甄子丹也许真的是第一次在电影作品里打咏春,所谓的重复并不是指功夫套路,而是指剧情、题材和格调;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篇幅来说《霍元甲》,那是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有很多地方让我想起了那部电影。
半生英雄,或者是一个被激怒了的侠胆英雄;这两者有多大的区别。拳打日本武士,脚踢日本武官,不论是公开决斗或者是闭门切磋,他们所挥洒自如的并不仅仅只限于霍元甲的迷踪拳或者是叶问的咏春拳,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屈辱里打出的悲愤、怒火与反抗之拳。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两部电影,它们所表达出来的现实意义是如出一辙的。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人的爱恨荣辱被缩减到了最少;当把一部电影的镜头投放到那个时代里去的时候,毫无疑问的是,它所要表达的不会只是某个人的爱恨情仇而是中华民族的整个民族气节。只是,当第一部这样的电影新鲜出炉的时候,它会诱发太多的民族性的共鸣而让人赞叹;等过上一段时间之后,再拍一部类似的电影,当人们已经对之前的那部电影的感知逐渐淡却的时候,同样还会诱发出同样的共鸣,那样也许同样可以被尊奉为经典。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是最勇敢的那个人,后面跟着一起吃的人们,只能是凡夫俗子了。
当一部电影变成一个电影类型,并且在一个时间段里成为流行指标而被不停地重复;那么,后面的电影是否已经不那么轻易地叫人感动了呢。不管它是否拍得比第一部电影更精致;正如那些跟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的人们想出了多少种螃蟹的烹制方法,他们的名声永远也没办法比第一人更响亮。
我不是说,《叶问》比不上《霍元甲》;更客观地说,它们显然各有春秋。某种层面上说,《叶问》也许还要比《霍元甲》更细致一些。人物不同、故事不同、切入点不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不同、演员的演绎方法也不同……可是不管这两部电影有多少个异同的地方,把这些异同点都剖离了之后,再去看它们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最根本的情感基调,我其实找不到太多的差异。
从人物上来说,我也许喜欢甄子丹版本的叶问甚于李连杰版本的霍元甲;因为从人物的性格而言,叶问显得比霍元甲更可信,他的人格发展显得更健全,剧情的推进也就显得更加合理。可是回到电影的层面上去,我更喜欢的却是《霍元甲》而不是《叶问》。
自叶伟信在1998年的《生化寿尸》之后,我其实挺喜欢他的电影。1999年的一部《爆裂刑警》(BulletsOver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