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每次读“三国”,都叫绝诸葛亮那一出“舌战群儒”,都惊叹鼓呼的巨大力量。当时的情况是,魏武挥鞭南下,大兵压境虎视蜀吴,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刚刚随刘备“驱驰”不久的诸葛亮临危不乱,果断赴吴鼓呼,誓要联吴抗魏
每次读“三国”,都叫绝诸葛亮那一出“舌战群儒”,都惊叹鼓呼的巨大力量。
当时的情况是,魏武挥鞭南下,大兵压境虎视蜀吴,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刚刚随刘备“驱驰”不久的诸葛亮临危不乱,果断赴吴鼓呼,誓要联吴抗魏,力挽狂澜于既倒。面对孙吴降曹派的暗流汹涌,诸葛亮以锐利的眼光,雄辩的口才,淋漓尽致深挖东吴亮点,透表入里深剖曹魏软肋,极尽鼓呼之能事张扬东吴威风,分崩曹魏实力,舌战群儒力排众议,最终促出蜀吴联手抗曹,演绎了一出光照史册的火烧赤壁,为成就后来的三足鼎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鼓呼之力如此,说撼动千古,一点都不为过!
鼓呼即为宣传。其实,天才如诸葛亮者,是不可能不深谙宣传之力的,这由他出山之前的一系列宣传动作就可看出。他深居隆中的目的,并不是要远离江湖瘾居养性,而是在伺机而动,施展拳脚,以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因而,他在狠抓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始终十分注重抓宣传,极力把自己宣传推介出去。这可从他自命“卧龙先生”(我怀疑“卧龙岗”这地名也是他策划的)和自比管仲、乐毅可看出一斑。在这里,诸葛亮对自己的宣传可谓一点不谦虚、更没有一丝扭捏,全然一副落落大方,先吹出去再说。在宣传自己上,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巧设宣局,环环相扣,一是走上层路线,二是走群众路线。上层路线就是通过名人推荐自己,让徐庶和司马徽适时向刘备推荐。群众路线就是在刘备亲顾茅庐一路上布置各色人等宣传自己的亮点,其间,有农夫歌唱他的歌作,有童子言其云游四方,有友仔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似漫不经心实则再荐诸葛,有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再次强调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有这些,形散而神不散,做足了“欲擒故纵”功夫,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最大限度地宣传了自己的亮点。后来刘备终生深信不疑地重用诸葛亮,使他建立了百世之功,除了诸葛亮自已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外,不能不说也是得益于出山时的这段自我鼓呼。而出山不久后,诸葛亮精彩绝仑的舌战群儒建立奇勋,正是他对鼓呼之力谙之信之并善用之的一次华丽井喷!
当然,这并不是说,鼓呼一出,便无与争锋,历史上同样有许多鼓呼本身很给力,最后却成不了事的例子,有些时候,鼓呼再猛也是无济于事的。比如,还是三国时,袁绍出师战曹操前,为了做好战前宣传鼓动,他找来当时的文章大家陈琳,才子陈琳不负厚望,给袁绍写就一篇气壮山河的檄文,滔滔不绝地骂遍曹操祖宗八代后,极力鼓呼袁绍军威,宣称“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票炭,有何不灭者哉?”可谓气势如虹豪气冲天,算是做足了鼓呼文章,营造的氛围浓厚得都可以延误航班起飞了,可最后,袁绍还是被曹操打了个落花流水,兵败身亡。再比如,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前,也是找来了骆宾王帮他鼓呼一下,在那篇《讨武氏檄》中,大呼:“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得不可一世,连敌方武则天读到时,都大惊失色,叹为“好文章”。可就是这么到位、这么有力的鼓呼宣传,徐敬业最后还是兵败被杀,实在是大大地辜负了那篇千古奇文!
其实,最终决定胜败的还得由“天时地利人和”说了算,虽说期间的宣传鼓呼壮大声势不容忽视,但说到底其实质就是服务,作用就是加把火。我们常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实就是对宣传的一种正确认识定位。惟有认识到这一点,宣传才能不卑不亢,理直气壮而不横冲直撞,才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