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如何看待身前身后事
作者:虎吏时间:2025-04-28 14:12:24热度:0
导读:当如何看待身前身后事?蒙田在本章中旨在解答此一问题。首先,蒙田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安现状,不断的完善自我,因此人类的行动总是指向未来的。其次,蒙田用一个经典段落阐述了人生之事:人需乐天知命,了解自我,不懈
当如何看待身前身后事?蒙田在本章中旨在解答此一问题。
首先,蒙田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安现状,不断的完善自我,因此人类的行动总是指向未来的。
其次,蒙田用一个经典段落阐述了人生之事:人需乐天知命,了解自我,不懈行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与我们伟大的孔子极其相似。看看蒙田的表述吧:“‘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们通常将这一格言归功于柏拉图。这一格言的每个部分概括了我们的责任,而两个部分之间又互相包含。当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事时。就回发现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回去多管闲事了,首先要自尊自爱,自修其身;就不会忙忙碌碌,劳而无功,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蠢人即使得到想要的东西也从不会满足,智者却满足现状,自得其乐。”这段话说明了人生所需要的大智慧,对我无疑应有大的启示,因为我们的行动很多时候显得忘乎所以。
生有何喜?死亦何哀?这是悲壮的牺牲者常有的心声。但对芸芸众生而言,好死不如赖活。蒙田举古代的君王将领为例来说明“我们总是想把我们的存在延续到生命之后,并且相信上苍的恩泽能陪伴我们进入坟墓,与我们的遗骨同在”。这种善意的期待虽可理解,一旦付诸行动就显得荒唐可笑。其中颇有让人震惊的例子,一位法国贵族,绰号为“无畏无暇的骑士”的巴亚尔将军(1475—1524)就是如此。“他在战场上被敌人用火枪射中,自感生命垂危,有人劝他撤离,他却回答说他不会在生命最后一刻背朝敌人;他仍然坚持战斗,直到筋疲力尽,实在坚持不住并快从马上摔下时,还命令他的司尉长将他平放在一棵树底下,但是一定要面对敌人,旧如他生前做的那样。”巴亚尔将军希望他身前死后都能保持一致,无疑这是他卓绝的战斗精神的体现,但他失却了生命的洒脱与幽默感,临死之时当为解脱尘俗之时,他却栈恋如故。与之相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1459—1519)则显得尤为滑稽。他品德高尚,相貌堂堂,却有一种让人不解的习癖:从不允许别人看到小便,他如厕之时,绝不容仆役在场。不仅如此,他竟在遗嘱中特意叮咛在他死后给他穿上衬裤。据说他还在遗嘱中追加了一条:给他穿衬裤的人要把眼睛蒙起来。若他有我国高僧圆寂的能力,我想他一定会自己穿上这条衬裤,可惜他没有。真是荒唐之至。
最后是葬礼。那些相信复活或死有哀荣者一定重视葬礼。在他们看来,死并不是永久性的结束,而是一种过渡,一道门槛。隆重而谨慎的葬礼,既表达了对死者的敬重,又是对他跨入彼岸世界的欢送。古雅典人就特别看重葬礼。一位雅典将军在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了胜利。为了巩固胜利,按照战争的法则继续推进,未能停下来埋葬阵亡将士,将领们被雅典人民毫不留情、既无人道,也无公正的处死了,甚至连他们的辩护词都不愿意听一下。以至蒙田说:“每当我忆及此事,便几乎对所有的民主恨之入骨,尽管它代表的是自然和公道。”无疑这说明多数人的意见并非就是正确的意见,有时谬误也貌似公允的民主形式发挥威力时会贻害无穷,其要旨在于真理是绝对的,它讲求是与非,而人类的意识规则是相对的,民主只是我们理想的完善形式,而事实上它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在此,这当然是题外话,雅典人正是因其迷信而犯了错误,后来的一位雅典将军吸取了教训,可是战果丧失殆尽,使雅典人饱尝对葬礼迷信的恶果。
对生死之事明智的态度是什么呢?死后之状晦暗不明;生前之景历历在目。未来的确是需要我们大费思量的,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既然未来是个谜团,而今日却是天朗气清,我们还是回到柏拉图身边吧:“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