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大家都知道,墨翟主张“兼爱非攻”⑴,大抵意思是:人要爱人,不要互相残杀。这一思想的提出,背景是战国初期,东周分裂格局已然形成。显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到“兼爱非攻”基本不可能。墨翟如是说,是从贫
大家都知道,墨翟主张“兼爱非攻”⑴,大抵意思是:人要爱人,不要互相残杀。
这一思想的提出,背景是战国初期,东周分裂格局已然形成。显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到“兼爱非攻”基本不可能。墨翟如是说,是从贫弱小国的立场出发,希冀霸道的列强能够“怀爱于天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孔子的“仁爱”并无大的区别。而实际上,墨翟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至于他最终另起炉灶的原因,据说是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了——我看主要是,觉得孔子周游列国亦不过如此,更何况“子曰”说的一套又太冠冕堂皇了。
要说墨翟主张不打仗,那也不符合事实。他的守城各篇,如《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11篇⑵,几乎涵盖了所有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术。
守和攻,是战争的两个方面,只存在组织者运用战术的不同,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差距。墨翟费尽心思地研究这些,恐怕不是出于“兼爱”的缘故吧?
事实上,他也看得很明白,仅靠三言两语,想要阻止战争,无异于抱薪救火。至于史书上记载,他跑去阻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般止楚攻宋,等等,详细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听他说过“兼相爱,交相利”⑶,或多或少会有不能让世人皆知的交易在其中。
当然,局部战争避免了,双方免遭生灵涂炭,不可谓不是一件利好的事。墨翟反对战争,这是不诤的事实。而当时战争不断,也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墨翟那点真知灼见,只是夹缝中显露出的点滴亮光,照不亮整个东周的夜空。
如同孔子一样,他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翟广收门徒,亲信弟子多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而 墨家与儒、道并不一样,它有着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其他成员则叫“墨者”。“墨者”必须无条件服从“巨子”,听从其指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⑷——这便很有点黑社会味道了。
不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有过歃血为盟的举动,这在革命者看来似乎可以理解。而对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翟,他的类似行动我们能接受吗?
听说墨翟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只是想到吴而未成行。他这么热切地四处奔走,为了什么?是去扑火吗?抑或墨守成规?
想要救世的墨翟,后来是怎么死的?我们又不得而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仅此只言片语,恐为司马迁厚此薄彼吧?
当然不是。要知道司马氏生活的年代,正是独尊儒术的“白色恐怖”时期,诸如墨翟“平民共产主义”⑸思想,必定为汉武帝所深恶痛绝,故太史公不能多“曰”,亦不可不“曰”。
其实,到了汉代,墨家已经消亡。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有着严密纪律的政治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
假如……,那么……
墨翟。

2011年7月6日

(1)语出《墨子·兼爱》。
(2)《墨子·备城门》以下的十一篇,记载着墨子及其弟子制造和使用防御战具的经验。
(3)语出《墨子·兼爱下》。
(4)语出《淮南子·泰族训》。
(5)对墨家思想的一种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