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奢也,宁俭
作者:荷兰豆时间:2025-04-19 06:48:36热度:0
导读:不知从何时起,“勤俭节约”这个词变得生疏起来了。过去常说:“勤俭治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厉行节约”,“节约每一吨水,每一度电”等等,似乎好长时间没有人提起。难道这些都过时了吗?二十
不知从何时起,“勤俭节约”这个词变得生疏起来了。
过去常说:“勤俭治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厉行节约”,“节约每一吨水,每一度电”等等,似乎好长时间没有人提起。难道这些都过时了吗?
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使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这是举世瞩目并令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富得可以奢侈、可以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呢?
过去有一首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现在已无人会唱,唱了也会受人耻笑;
过去有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鲜为人讲,讲了也会遭人讥讽;
过去有一种行业:回收废品。小孩可以用牙膏皮换糖吃。现在早已绝迹了。谁还干那种“赔本”的买卖,肯定得喝西北风!
然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令西方人甚至是富豪们都瞠目的现象:高消费,奢侈,铺张浪费,追求虚荣,一掷千金……
君不见,中国人出国留学、考察、旅游、劳务、经商、定居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人数之众,消费之高,已经引起一些外国政府的恐慌。因为这些人在那里用现金购房、置业、倒卖特产等,冲击着他们的市场,也危及他们国家的安全。他们不惑:中国人哪来那么多的钱?
君不见,中国人好吃。餐饮业之发达,数量之多,档次之高,且公费消费比例之大,不可思议:他们用谁的钱?哪有那么多的时间?难道不要工作吗?难道不怕吃坏肠胃吗?
君不见,中国人使用手机之普遍,更新换代之快堪称世界之最!以至于国外的一些手机生产企业连总部都搬到了中国。像韩国的“三星”,美国的“摩托罗拉”,芬兰的“诺基亚”等将本来预备后三年投放市场的新产品,纷纷提前“登陆”中国。所以人们看到,就连中国读大学,读中学,甚至有读小学的女孩子脖子上都挂着最新款的手机。然而,有人观察,中国人使用手机频率最高的时段,是在午饭或晚饭前的一个小时,大都用于联系请客吃喝;还有就是互发短讯,发一些过年过节时的祝词,或交流一些低级的“黄段子”。这,不也是在浪费时间和浪费钱吗?
君不见,中国众多城市的“星光工程”竞相攀比。到处都是“华灯灿烂”,“火树银花”,长明灯,到天亮;空照树,空照路,空照水。可是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却因缺电而被限电限产,甚至停工。还有一些居民区被限制使用日常生活或照明用电。这些人往往在黑暗之中对着街道的“华灯灿烂”问“电”兴叹!
君不见,在中国许多大学食堂或宿舍卫生间,自来水龙头不知是坏了还是无人关,什么时候都能听见一天到晚不停地“哗哗”流水声。在男生小便池里,倒满了所剩的饭和菜。殊不知,有的学生嘴里还在哼“忘情水”;有的学生还念念有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还有,中国这些年出现了那么多的“一次性”。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一次性食品袋等。这些“一次性”消耗掉资源而使之不可再生,并成为破坏环境的生活垃圾!
所有这些,果真能说明中国有如此富裕和发达吗?不!在中国西部,还有约两千万人年均收入不足800元。有的甚至尚未解决温饱;还有许多贫困山区没有学校,孩子上不了学。有的考上了中学、大学因没有钱而辍学;还有那么多的城市下岗职工找不到新的生活门路,靠保险、靠最低生活保障艰难度日;还有那么一些家庭因其劳动力少、收入低和负担重,终年靠政府救济,靠社会资助……
所有这些,能说明“勤俭节约”的精神可以不需要吗?不!中国并不富,中国刚起步。即便以后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了,“勤俭”这个传家宝也不能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可以斥巨资捐助社会公益事业,自己在生活上却十分简朴。他几乎不穿西服,多数时候是一件夹克衫。出差总是一个人,没有什么秘书或保镖。乘坐飞机是经济舱,住的是商务房,从不搞迎送。沃尔玛总裁山姆家庭财富冠全球,却一直住着祖传的普通房屋,用的是美国中产阶级一般档次的汽车。山姆外出视察经常乘火车,吃工作餐,从未穿过什么高档名牌衣服。他对家人说:“挣到钱,只能说明你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并不意味就可以一劳永逸,更没有理由去奢侈和挥霍!”
外国富豪是如此,中国的先贤也是一样。“勤俭节约”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传家宝”。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意思是,我宁可节俭,而不要那种追求奢侈浪费的礼仪礼节。他又说:
“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认为,极少人会因节俭而失误或出差错的。
孔子十分乐观而又潇洒地看待自己清平和简朴的生活:“反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少吃饭就多饮水,用自己的手腕当枕头睡,是很快乐的事。那些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致富的,对我来说就像云彩那样轻浮不屑一顾。所以,他的学生子贡会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确,孔子觉得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他不喜欢那种无中生有,穷而装富的虚荣,认为那样为人难以长久,是不仁德的表现。
孔子特别反对奢侈,认为“奢则不孙(不谦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会骄狂,只有节俭才会长久固守仁德。
孔子并非口头君子。他是这样说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论语》中记,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死了,孔子很悲伤。他的学生们提出想要隆重地厚葬颜渊。孔子阻止说:“不可”。他批评了学生们,又对着死去的颜渊说:“你把我当父亲看待,我却不能把你当儿子看待。他们(指学生)要厚葬你,这是不俭行为,不是我的意思。”
弟子们要去见君王,先用麻织礼帽,太昂贵。孔子主张改用丝线织,这样比麻更节省。所以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孔子表扬学生仲由:身穿破棉衣,与穿着狐裘皮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羞耻。正像《诗经》上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呢?
他还说:“居不容”。在家居住时,就不必过分打扮自己的容颜,这是浪费的表现。
鲁国长官要对长府进行改造。闵子骞说:“依照老样子,为什么一定要改造呢?”孔子听了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