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人类有情感,情感会波动,波峰是喜悦,波谷是忧伤。多数时候,人们的情感处于中轴附近,比较平稳,人便处于平静之中,不哭也不笑,表情自然,落落大方。喜怒哀乐时,人们必须宣泄,以便抚去波峰,添平波谷,让情感重
人类有情感,情感会波动,波峰是喜悦,波谷是忧伤。
多数时候,人们的情感处于中轴附近,比较平稳,人便处于平静之中,不哭也不笑,表情自然,落落大方。喜怒哀乐时,人们必须宣泄,以便抚去波峰,添平波谷,让情感重回平稳的坦途。
正常的人都不希望忧伤,而是渴望喜悦。宣泄喜悦的方式很多,比如敲锣打鼓。
谈到敲锣打鼓,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在后面配上“庆丰收”三个字。这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由此推断,敲锣打鼓想必是农民的发明。
也可以换一种推断方式——因为中国人用敲锣打鼓宣泄喜悦的历史已很久远,历史上的人多半是农民,所以历史上的东西多半是农民发明的,敲锣打鼓不应例外。
非洲人大概不敲锣打鼓,或者说与敲锣打鼓相类似的情感宣泄方式属于古代的非洲。电视等媒体硬添到我们脑子里的画面中,好象只有比较原始落后的非洲部落在庆祝某件值得庆祝的事时才敲打一些类似锣鼓的东西,现代时尚的非洲人喜悦时的做法则是边蹦跳边把手举起来不停地舞动。
其实,这些现代非洲人的做法我们的祖先也曾做过,因为我们有个成语叫“手舞足蹈”,还有个准成语叫“活蹦乱跳”,都是古时就有的。
如今,中国人宣泄情感时已不大手舞足蹈了,只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仍然活蹦乱跳地可爱。但类似古代非洲人的敲锣打鼓却未绝迹,过年过节时敲锣打鼓已成为一种传统,就像放鞭炮。
和放鞭炮一样,敲锣打鼓也会产生噪声,这种噪声正在宣泄喜悦的人不会感觉怎样,但旁听者往往会有反感。大概是敲锣打鼓除了有噪声外,既不会污染环境也不能产生火灾,所以还很少有人张罗过要禁止敲锣打鼓,就像禁放鞭炮那样。
前几年,一度绝迹的扭秧歌在咱东北又时髦起来,夏天的傍晚,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扭秧歌的队伍,敲锣打鼓之声随之四处飞扬。
我这人好静,晚上不大出屋,偶尔外出被马路上的秧歌队堵住去路时瞧上一眼,又觉新生力量急需培养,化装技法有待提高,震天响的锣鼓声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我对扭秧歌一直比较反感。
后来全国都时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时,我居住的城市办起了“秧歌节”,并拿出鲁迅先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名言做理论根据,准备让秧歌队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然,我对这事还是不大感冒。其实,女人裹脚也是民族的,烧纸、跳大神也是民族的,可这些东西并不能成为世界的。实际上,扭秧歌活动之所以一度盛行,说白了是我们的老同志想锻炼身体又没有更好方式。
这几年扭秧歌的人渐渐减少,热衷于健身舞等活动的人多了起来——几十个人一台小录音机,音乐舒缓,舞姿优美,我看不错!
题外的话扯多了,现在归拢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说人的情感需要宣泄,宣泄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雾化消失了,有些则正被光大。有些方式不是谁都认同,但既然仍然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我们一方面都应主动去捍卫别人欢乐的权利和表达欢乐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让自己宣泄情感的方式与时俱进,和世界接轨,最好是既能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又能让旁观者喜闻乐见,不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