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醉眠》诗“拈笔又忘筌”之我见
作者:秀萼时间:2025-05-04 07:55:51热度:0
导读:近日阅读我县正在编撰的《丹棱人物志》征求意见稿,见书中收录有我县乡贤唐庚先生《醉眠》诗一首。唐庚先生是我县北宋时期人,因其文采风流,故时人称之为“小东坡”。《醉眠》诗是唐庚贬谪惠州时的诗作。其诗云:山
近日阅读我县正在编撰的《丹棱人物志》征求意见稿,见书中收录有我县乡贤唐庚先生《醉眠》诗一首。唐庚先生是我县北宋时期人,因其文采风流,故时人称之为“小东坡”。《醉眠》诗是唐庚贬谪惠州时的诗作。其诗云: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炎炎夏日,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也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可是对于诗后有关“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笔者认为不甚妥贴,似可商榷。对“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编撰者主要采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中对该句的注释。钱钟书是当代学界泰斗,著作等身,令人钦佩,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都是学界公认的极有价值之学术著作,其新颖独到之见解,发垄耳振聩,令人耳目一新,笔者也因此获益良多。然智者千虑,有时亦难免一失,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注“拈笔又忘筌”句曰:“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筌借作诠。”细研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笔者认为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似是而非,值得商榷。“忘筌”一词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字的注释是:指用竹或草编的捕鱼之工具。“得鱼而忘筌”即捕到了鱼而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比喻的是达到了目的却忘记了所凭借的手段。“忘筌”即为“忘言”之意。“拈笔又忘筌”也就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
历代诗人用此典者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羡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和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观指非知月,忘签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郭沫若《新旧与文白之争》也说:“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以上例举要而言之也说明,“忘筌”即为“忘言”之意。
由此观之,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中的“忘筌”,亦如上述诗人一样是用《庄子。外物篇》“得鱼而忘筌”这个典故。“忘筌”,即是“忘言”,而所忘之言,即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若依钱先生的解释,“筌”借作“诠”,当“说”讲,表面上看,似亦可通,但细加推敲,所谓“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其实是“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写了”,而写什么呢?显然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