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也来炉边闲话美——与陈月辉同志商榷月辉同志:看了7月10号《盘江矿工报》4版上你的《炉边闲谈》,有些问题与你商榷。你开头说:“美是自然的流露,天真更是自然的流露,美和天真都不属于局限。”然后你用小女儿
也来炉边闲话美
——与陈月辉同志商榷

月辉同志:
看了7月10号《盘江矿工报》4版上你的《炉边闲谈》,有些问题与你商榷。
你开头说:“美是自然的流露,天真更是自然的流露,美和天真都不属于局限。”然后你用小女儿和爱人的天伦之乐来说明你的观点。我觉得开头的话意思不明,也有不妥,例证和命题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
美学源于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事物愉悦身心的思考。古希腊柏拉图从精神上探索美,亚里士多德从客观现实探索美,文艺复兴以后直至近代的讨论仍是没有越出这两个方面。狄德罗说“美是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罗丹说美是“发现”,他们的见解对我们都有启发。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二千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的问题,至今还在讨论。不妨各抒己见,学术在争鸣中进步。
你说“美是自然的流露”,这是用判断词“是”给“美”下定义--你有所断定,因为你试图解释美的含义,向人们述说你体验的美是什么。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文中也有这两种意义,关键在“自然”这个词的使用上。
一、把自然理解为客观自然界,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是大自然的直观景象。这可以从“盆景再美,也没有山石树木的自然神韵……”一句话里得到证明(这里先说一句:盆里的美是艺术美,或叫人工美;独立于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山石树木是自然美。这是两种性质不同、形式也不同的美。艺术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美和自然美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不能厚此薄彼。)这种以大自然为至美的观点,视野中没看见社会美(如城市建筑、人造自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忽视了人的主体的创造活动。“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在人类出现以前,朝霞的绚丽,月光的清澄,虽然作为物质的属性仍然存在,但这些属性对于自然本身来说没有美的意义的。”(杨学、甘霖:《美学原理》第129页)
二、把自然理解为无造作、无附加、无阻碍的原样显现,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这个意思可以从下面那句话“天真更是自然的流露”得到印证。这“自然”的第二个意思可以演变成“美是无阻碍的原样形态的自由显现”。这些客观事物(不仅是大自然的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的事物)和人的情态不加人工雕琢虽然呈现一种美,但人还是不满足天然的天真,还要再现生活、要创造,对客观物的原样施以人工的斧凿(加工)。这第二种意思强调了“原样流出”和“客观真实”,但没有注意艺术美。艺术美是人类独有的创造,大自然里没有,也无从无阻碍地原样地显现出来;艺术不是生活的原样,而是生活原样地集中、概括、升华。--上面“自然”一词两种意思交织在一起,意义混淆,且论断偏颇。
说美“不属于局限”,意思好象是说美应该无拘无束,任意漾溢。这也不确。“美是无所不在的”与“美的存在是没有条件限制的”,是两个不相同的命题,前一个命题正确,后一个命题则不准确。比如,艺术美是美,就有局限,--受制于创造主体,受制于不同艺术门类的特殊程式和物质材料,也受制于欣赏对象。扩大说,美只能借一定的形式存在,这形式就是美存在的局限。另外,不是宽泛无边、毫无例外一切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都相同。林黛玉病态的弱不禁风,农民不赞赏;可“下人”气质的纯朴、身体的粗壮王熙凤也不欣赏。“什么是美的”“美是什么”的认识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实践。
还有,从你文章后面讲的事例的性质看,你讲的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天伦之乐,你是个欣赏者,--欣赏她们母女二人的动作表情。美是对客观存在的欣赏,通过欣赏来体验、感受美的意蕴美的情趣。你叙述的家庭中母女二人的和谐之乐是一种动态的人情美,除了你从旁观察外,爱人与女儿是参与了这个人情美的创造的,这与静观地欣赏独立于审美主体之外的物美略有区别。总之,你说了“什么是美”的一种体验,没有回答“美是什么”。你举的这个例子,一是不能充分支持和证明你关于“美是什么”的论断,二是有点不符合开头的论域。
美学研究和美学教育在我国曾冷落了一个时期,现在繁荣起来了。美的学问很深奥,许多问题还在探讨。正如黑格尔所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美学》第一卷,第21页)尽管如此,科学不会停顿,在事实的陈述中,会逐渐接近真理。
我对美学的学习是肤浅的,知之不多。你的这篇短文接触了这个问题,对我有启发,展开美学问题的讨论很有益处。我写的不对的地方尚祈指正,愿与你共勉。
1990、7、272001、9、27打字

取景框与美

美学源于对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和事物愉悦身心的思考。古希腊柏拉图从精神上探索美,亚里士多德从客观现实探索美,文艺复兴以后直至近代的讨论仍没有越出这两个方面。狄德罗说“美是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罗丹说美是“发现”,蔡仪说“美即典型”,朱光潜说“美生于美感经验”,众说纷云。但可以肯定,学术在争鸣中进步,在事实的陈述中逐渐接近真理。
蔡仪、朱光潜虽都已故去,但他们是我国美学的拓荒者,是我国美学界的大擘,他们的美学思想代表了我国美学界的两种流派。两人都著述宏博、治学严谨、学养深厚、学说各成体系;虽然有些龃龉,但不掩光辉,他们以深厚的美学造诣和对美学的贡献,奠定了他们在我国美学界和美学史上的地位。
对蔡仪和朱光潜二人的关于美的论断,我比较倾向于蔡仪的“美即典型”说。我这里不是展开谈我为什么赞同“美即典型”说,只想举艺术典型化中的一个小例子,印证这一观点。绘画不必说了,因为画家画什么,怎样画,有画家的主观选择,容易看出典型化的过程。摄影直接取材现实景物,我们就以摄影为例。
摄影虽然直接取材现实景物,但它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进镜头的。这样的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我们也不去说它。只说:有时我们凭窗外望的景物,就比出门看一大片的景像别有韵味;把不懂摄影的人随便按一下快门洗出来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