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穆旦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解读他的独特性,不仅仅因为他的诗歌具有开拓性因而备受崇尚,也不仅仅在于新旧批评家对他诗歌的认识程度,而且还在于挖掘穆旦“现象”的形成以及隐藏在其创作中的中西文化背景对于文学史研究
穆旦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解读他的独特性,不仅仅因为他的诗歌具有开拓性因而备受崇尚,也不仅仅在于新旧批评家对他诗歌的认识程度,而且还在于挖掘穆旦“现象”的形成以及隐藏在其创作中的中西文化背景对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在文学进入更加多元化、批判法则更加尖锐和人事因缘日趋复杂的今天,穆旦及其诗歌仍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淘洗和不同审美视角的透析。
本文从穆旦诗歌的心灵力量和东西方文化背景两大方面对穆旦的诗歌创作进行探讨。
一、穆旦诗歌的心灵力量
穆旦的作品里有着丰富的意象群和强烈的官能感受,既有冷峻幽深的哲理折射和思想知觉化,也有声色光影、灵肉情欲的强烈撞击,呈现出生命的锐利之美和磅礴的心灵力量。
(一)原生态生命形象
原生态生命形象是穆旦诗歌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原初生命形态的描写和感悟,显示出“自我”的内在神韵和受难者高贵的精神特质,喷射出一股咄咄逼人的心灵活力!这种原生态生命形象在《野兽》《诗八首》《我歌颂肉体》等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黑夜里叫出了野性的呼喊,/是谁,谁噬咬它受了创伤?/……在暗黑中,随着一声凄厉的号叫,/它是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野兽》)这只“野兽”,受伤犹斗的困兽,是诗人自身形象和心灵苦难的写真,有一股大气的美、刚猛的“力”和“复仇的光芒”。你看:这只受伤的猛兽,像一阵狂暴的风、汹涌的浪涛,更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一个磅礴凛然的斗士。它从汪汪血泊中挺身而起,两眼喷出令对手胆寒的复仇之光。诗人着力打造这种具有原初态的生命形象,在于他总是在寻找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的平衡点,从而锻造出“穆旦精神”。他就像那只受伤的野兽,在失败和创伤中咆哮、奋争,因此,备受煎熬的诗人总处于寻觅和失败、创造和毁灭、探索和迷惑之中。因而他呼唤野性,渴求精神的强健。面对那个年代的内忧外患,他的这种精神锻造,直面现实的“困兽”气质,也就显得弥足珍贵。《诗八首》第三章:“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春草一样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本章诗人主要是从自然原生态的生理本能探询爱情的起因。这种生理本能,就是性本能。像“野兽、颜色、芳香、丰满、春草、草场”这样的词语本身就与自然界以及人性密切相关,诗人的可贵之处就是毫不避讳性对于爱情的意义。人由动物演变而来,并与动物共存于大自然,人与兽、人与大自然、兽与大自然构成了复杂的“三维”现象,这就形成了原生态的基本形式:草场供人与兽生息繁衍,而春草的芳香与人与兽的体香杂糅,人与兽生理成熟的标志——丰满,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对爱的企盼与性饥渴的信息。虽然穆旦有所节制地描绘了这些自然原生态,并在本章的第二节适时地进行了形而上的思索,但他仍然陶醉于生理本能,和他的“小小的野兽”纵情欢娱。草的颜色和香味不能代替肉体,野兽纵有健壮的身体,却无法拥有思想,只有人类可以尽享性与爱的双重快乐,既可以在理性的、高贵的、唯美的层面上活着,也无一例外地在最原始的冲动、最基础的快活,甚至是最本能的层次上存活、延留。诗人技巧的高妙就在于,他将植物、动物和人“三位一体”化:一切具有生命力量和生存本能的实体在自然法则引导下的演变中必然一统,为诗人原生态形象的生理本能找到了最佳的诠释。
(二)立体化的形象组构
穆旦也精于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平面化的东西转化为立体化的雕塑形象,在抽象中抒情,在理性烛照中呈现肉感的热烈,从而使其作品有了很强的质感。
在《诗八首》中,这种立体化的形象很多,前面谈到的“丰满”和“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一句中“屹立的岩石”就是很好的立体化形象刻画。青春在流失,但爱情和渴望将屹立着,被时间传承,在成为历史之后被历史所记忆录制,成为永恒,表达了诗人苦苦寻觅爱情的决心。“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这使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笔立”着生长的是什么?是旷野独石、森林古木,还是被诗人拟为象征的生命与爱情之树?答案应该是后者。“笔立”的形态是立体的,“生长”是立体化的延伸,从而使我们获得了更高的启示:爱情,基于生命,却优化了生命,最终高于生命。而“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无疑为这“笔立着”生长的生命和爱情之树进行了更形象直观的补充,进而使爱情的形象不仅拥有了立体感,而且还有动感——生命给予爱情的充分而浪漫的动感。
这种在立体化组构中呈现动态的形象,在《野兽》中也可以找到,“从紫色的血泊中/它抖身,它站立,它跃起”,一头受伤野兽的形象“立”起来了,并上升为诗人心灵力量和精神形象的标本。在《奉献》中:“他的身子倒在绿色的草原上,/一切的烦忧都同时放低”。一个战士中弹倒下,可写的角度和手法很多。“战士”一词本身就蕴涵了自我献身的高尚行为,但诗人强调的是“烦忧”,而“烦忧”指的是什么?读者可以仁智各见。关键在于诗人使用了“放低”一词来写“烦忧”,让人联想到生的多舛,“生”与“死”对立时人的种种思想、情感和行为,而“放低”就使我们有了“高低”“错落”的立体感觉。显然,诗人并不是简单地抒写中弹后人的倒下,他需要的还是一种感受,一种奉献者真实而生动的形象再现和精神雕塑。而一些动态化的艺术形象,如《春天与蜜蜂》和《诗八首》,使诗人感到了爱情和生命在无可遏制地飘落、消亡。《奉献》中,战士牺牲了,太阳“如今却心贴心的把他拥抱:/问题留下来,他肯定的回答升起。”太阳和倒地而死的人,“心贴心”地“拥抱”,庄严、崇高和温暖。“问题留下来,他肯定的回答升起”,“问题”和“回答”接近抽象,是概念化的,平面化的,但诗人运用“留下来”和“升起”使我们获得了解读信息,从而肯定了牺牲者的价值和奉献的可贵品格。
(三)青春的诱惑和被诱惑的青春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得意的经历,是生理机能最旺盛的时期。它是美,也是一种必然的诱惑。
穆旦是一个情绪波澜壮阔,性灵奔放的诗人,他用清新锋利的语言,奇异多层次的意象和官能感受、冷峻的思索与自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