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日本对中国的救赎
作者:门台时间:2025-05-03 21:06:45热度:0
导读:日本,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敏感甚至刺耳的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敌对有之,反感有之,恶心有之,当然亲和也有之。在近代百余年的历程中,随着中国的大国沉睡,持续千年的传统中日关系开始转变。区区弹丸附庸之国,
日本,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敏感甚至刺耳的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敌对有之,反感有之,恶心有之,当然亲和也有之。在近代百余年的历程中,随着中国的大国沉睡,持续千年的传统中日关系开始转变。区区弹丸附庸之国,忽然变成家门口的豺狼,和古老的中国上演了一次次农夫与蛇的故事。及至今天,亚洲头两号大国之间的关系也让国人想起日本大多有不自主的咬牙切齿之举。然在百年的历史中,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有过侵略,有过蹂躏践踏,铁蹄声至今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敲击。而在反方向,日本对中国有利的刺激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就像二十几年前《潘晓来信》中著名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句话一样,日本对中国,主观为自己,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复兴,在其百年前对中国的侵略中,甚至不乏有违背了本意的救赎之举(尽管这是日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这一点,国人中如今认识到的还是寥寥。
在清末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主要分为三部分:赴美留学生、赴欧洲留学生和留日学生。赴美留学生的主要是和庚子赔款有联系,赴欧洲和日本的主要是官费和自费。这是从流向上分。在另一角度,完全可以从留学生回国的价值上划分,而这个划分与流向上的划分基本吻合。欧洲的留学生,回来的多彬彬文雅的绅士,像受万千读者宠爱,并且善于调情和寻觅婚外恋的ONS之类的诗人徐志摩就是出自欧洲的雅教。从美国归来的多是提倡三权分立和科学救过,他们的政治思想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温良态度的改良,拒绝革命。留美留学生中后来作出大贡献的有很多,赴美留学生是取得文化素养最高的,也是中国三批留学生中取得丰收最丰厚的,其中许多名字今日依然如雷贯耳:侯德榜、竺可桢、茅以升等科学家。政治活动家唐绍仪、董显光等;有外交家顾维钧、颜惠庆、施肇基、郭泰祺、梁敦彦、梁如浩、伍朝枢、王正廷等;有社会科学家胡适、马寅初、潘光旦等;有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竺可桢、詹天佑、梁思成、秉志、胡先骕、任鸿隽等。可以说,清末赴美留学生的派遣,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赴日留学生是最为激进的,留日学生的成功者多是叱咤风云的仁人志士:陈天华、徐锡麟、秋瑾、黄兴、李叔同、鲁迅……如果说赴欧洲、美国的留学生后来成为世界顶尖人才,是中国翘楚中的翘楚,日本留学回来的头号人物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巨擘。正是这些人激烈的促进了中国社会新旧的裂变,成为近代以来指引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第二次就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了,而毛泽东领导的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力量,几乎完全没有借助外力(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其实也就是个模型),自从有了老毛,别的神马都成了浮云。但是这已经是对第一次的承接了。
比较赴美留学生和赴日留学生,从两个人身上就看得差不多了,林语堂与鲁迅。鲁迅与林语堂的不和,表面上可以理解为性格不同,深究起来就应该是诸多因素造成的知识结构不同,再由知识结构不同导致的立场观点的不同,可以理解对方,但不能容下对方。林语堂在面临亡国之际居然还能想出“恬淡小品文”来,这在鲁迅看来当然是扯淡中的扯淡。
其实赴日留学生中丰收的人才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而且涉及到不少领域,主要涉及到社会改革(包括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诸方面)、师范教育、文学艺术及学术名流。社会改革方面如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国民党人有蒋介石、阎锡山、孙传芳、蔡锷、黄兴、张绍曾、唐继尧、陈其美、蓝天蔚、吴禄贞、李烈钧等(仅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官便达数十人之多);师范教育方面主要有李廉方、朱峙三等;文学艺术方面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欧阳予倩、周扬、夏衍、沈尹默、郁达夫、李叔同等;学术名流有艾思奇、邓初民、杜国庠、王亚南、杨东莼等。也有汪精卫、王揖唐等数十名汉奸巨头。这些名流中有一些是中华民国初尚在日本学习者。
与赴美留学生相比,赴日留学生绝大多数从事的文科,而赴美留学生大多数(这次没有“绝”字)学习的是科学。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近代中国涉及文的方面,清末赴日留学生做出的贡献最大,而在科学方面,赴美留学生做出的贡献是最大,文理两边的强大都是无与伦比的。但笔者认为有这样一个事实应该承认,如果没有赴日留学生回国后叱咤风云的革命,中国就有亡国之虞,赴美留学生海归后是没有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的环境的。从救国方面讲,赴日留学生真的做到了疏肝抛胆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从留学人数的对比上,赴美留学生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彻底的大丰收,赴日学生数量上庞大得放在今天也是惊人的,是赴美留学生的十倍,但在成才数量上却不见得有更多的收获。这不得不给我们一种反思。
日本的文化源自中国,因而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同气连枝,所以赴日留学生比之赴美赴欧的留学生在文化接轨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且日本近代后的情况类似中国,闭关锁国被列强炸开了大门,开始了被凌辱的一段道路,通过学习欧洲而实现了自己的“大国崛起”,中国在日本身上应该是感觉能找到自己的缩影,中国看到日本的道路,在一方面必然认为自己的前路也就明了了。而日本本土好战的武士精神对这些本就血气方刚的赴日留学生产生了外因对内因的激化,革命思想彻底征服了这些学生的思想大陆。于是出现了秋瑾、徐锡麟、鲁迅……就连一向从事文学艺术、到晚年又回归释家的完美一人李叔同都参加了同盟会,足见日本对清末中国社会变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日本等于为中国培养出了数不尽的革命志士。
清末民初的数次救亡运动中,几乎都是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一次次的冲在最前面,晚清革命的徐锡麟秋瑾,辛亥革命中的黄兴,新文化运动时的鲁迅。这三人只是代表而已,而响当当的名字,岂止这几个!赴日留学生归国后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之改造,让中国的文化转型彻底完成。在现代文学之父鲁迅手中,现代散文、杂文、小说完全成熟,李叔同通过日本将油画、钢琴、现代美术、戏剧等传到中国,完成了中国音乐美术戏剧的现代化,这些影响不但广泛,而且深远,今天我们承接的就是文化血脉,极大一部分就是来自清末赴日留学生回国后这些开宗立派的宗师。
在面对日本的时候,我们带有感情色彩是难免的,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