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画地为牢”的批判
作者:斜瞥时间:2025-05-09 08:58:21热度:0
导读:人要进步,总要在得到新知的同时,产生一点新的思想。似乎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近两年世界出现的粮食、石油危机,最近又爆发了金融危机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的材料,也使我产生了对“画地为牢”进行批判的念头
人要进步,总要在得到新知的同时,产生一点新的思想。似乎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近两年世界出现的粮食、石油危机,最近又爆发了金融危机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的材料,也使我产生了对“画地为牢”进行批判的念头。
“画地为牢”,典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原来的意思,是指在地上画个框框,作为牢狱。后来,用来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传统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影响。凡事物一旦形成了习惯,轻易是打不破的,其实,既然已经形成了习惯,人们自然也不想打破,早已认可的东西,为什么非要打破呢?循规蹈矩,周而复始,难道不好、有什么不对吗?事实上,“画地为牢”,人为地束缚手脚,轻则影响人生的有为,重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习惯,有好的一面,但未必完全是好的东西。应当承认,没有特殊的长处,没有大多数人认可的优秀的部分存在,甚至一无是处,一无可取的地方,根本形不成习惯,人们也不会或出于自愿,或出于接受被动的影响,欣然把它继承下来。然而,习惯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历经时间越长,那原始的、毫无道理的,更谈不上科学的不足部分,便表现越发明显,弊端暴露得就越发充分,有些意识超前,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竟会产生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因循习惯,有没有必要依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或面对现实。
先与后,有着时间上的差异。习惯的形成、存在、继承下来,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人们能够接受的,可以存在。人们反对的,哪怕眼下的势力似乎很强大,但既然人们反对,终有一天会被反掉的。
囚禁,本来是“画地为牢”的结果,而久居“牢笼”当了“囚徒”,却不觉得与常人有什么异样,有什么不好,心里倒觉得习惯真好,习惯竟使人觉得坦然。这种感觉的结果是可怕的,只是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去想或即使想了也仅仅是浅层次的,考虑深层次的竟还未来得及。“画地为牢”,磨去了人的个性,蚀去了人的进取精神,却养成了人的惰性,惯坏了人的自以为是,满足感充斥生活溢满人生,创新不可能,走新路更是没有可能。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是否“画地为牢”上区别明显。西方人,尤其以最发达国家自居的西方人,几乎没有“画地为牢”概念,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自由,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我行我素。这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风气。有一则类似寓言的笑话,旨在讥讽中国人“画地为牢”的做法。有一位中国老太太,历经艰难困苦,积攒了一辈子,才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然而,她没享受两天就去了天堂。在天堂里,她遇到了一位洋人老太太。洋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正好完全相反,她是在借贷买的房子里享受了一辈子,刚刚把贷款还完,就进了天堂。不用问,那洋老太太虽然一直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无疑是在还贷的煎熬中过了一辈子。中洋俩老太太,都吃了一辈子的苦,只不过苦楚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当然,中国人为有“画地为牢”过活而泰然自若,西方人为自己持特有的超前消费观念而自豪。
其实,我也曾对超前消费觉得新奇。而真的让我亲身体验,我却因胆怯而不肯走出早已习惯的“牢笼”。
本来毫无偿还能力的人,靠借贷也住上了好房子,这种“幸福”似乎要比背了一辈子债的洋老太太的“幸福”来得更容易。如果就是一直这样下去,我也就真的无话可说了。事实却不是。欠债的人忒多,追债的人也并不见得少,双方都企图用事实,企图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彻底否定中国特有的“画地为牢”。麻烦后来真的大了,而导火索,竟是来自那天堂,来自那讥讽中国老太太类似寓言的东西。
我想,如果把没有物质条件也住好房子比作美丽的肥皂泡的话,那么,那美丽的肥皂泡早已飘满了,飘荡在那“自由世界”里有些光景了。当美梦醒来的时候,当那些美丽的肥皂泡在瞬间破灭的时候,“画地为牢”的典故,也就成了“自由”人们追逐的渴望。尽管他们仍睡眼惺忪,一边揉着焐红的眼睛,一边学着清醒人的腔调说:我想,我应该是中国人。事实上,中国人绝不是他的那副样子。还有人重新捧起了《资本论》,不是落满尘埃的,而是最新再版的,据说,它已经上了畅销书的榜首。
诚然,“画地为牢”有它自身的弊端,点滴积累财富也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是,老实对待自己,老实对待这个正在急剧变化的世界,踏实与真诚,不但可爱,更为难能可贵。因此,在批判“画地为牢”的同时,也该肯定,循规蹈矩,也有它的好处,既没有那美丽的肥皂泡可以观赏,更不会有泡泡破灭时带给人、带给世界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