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众所周知,古希腊就成为西方的经典,也成为中国戏剧的一个经典,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极深刻的影响。可无论是西方的戏剧,还是中国的戏剧,它们在历史的发展下各自有着自己的精彩。戏剧最早的时候从古希
众所周知,古希腊就成为西方的经典,也成为中国戏剧的一个经典,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极深刻的影响。可无论是西方的戏剧,还是中国的戏剧,它们在历史的发展下各自有着自己的精彩。
戏剧最早的时候从古希腊开始的,它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后来,在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其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内容也扩大到其他神的丰功伟绩和超人英雄的故事。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主要表现上帝的伟大和圣徒事迹。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形成了话剧、歌剧、舞剧三大剧种。
而那时的中国正是诗歌盛行的时候,人们对于诗的崇拜影响了对于戏剧的兴趣,直至元朝,可那时已经比西方晚了一千七八百年了,所以相对而言,形成较晚。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宋杂剧、金院本。这些都是多种民间(或已经走向民间)的娱乐样式的杂合。北宋末南宋初,宋杂剧的一支演变为南戏,中国戏曲才发展成熟。
诗歌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重大的。密西根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人写的戏曲。实际上常常是为诗做借口的。匆匆忙忙跑到一个境界一停,抒发,诗,两个人唱来唱去,唱来唱去。确实如此,在《西厢记》里,崔莺莺送张生大概唱了四十几段,虽然外国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间那段楼台会,也有诗歌的吟唱,“Themoreive,hemorehavforseohreinfinite”意思是“我给的越多,我就得的越多,因为双方的爱都是无限的”。这里面有诗意,但绝对不可能唱四十几段。又比如说,张生跟崔莺莺见了好几次面,每次就抒发一段诗,一段诗就是抒发一段情,一段情就是一个小故事。戏剧应以故事情节为主,而中国的戏剧由于撇不开诗歌的存在,故事里有诗,诗里有故事。这让我想起中国的诗和画也有此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中国人写的戏曲,逃脱不了诗歌这种飞跃的东西。诗就是飞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可以台上转一圈,三千里就过去了,再转一圈,三十年也过去了。这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几乎不需要理解,因为在元杂剧产生的时代就是诗的时代,他们就是在诗的这个环境里长大的,他们懂诗。
在中国,有句戏谚,叫“无丑不成戏”之说。中国古典戏曲的演出场合多为农村的年节庙会,城市中的戏园茶园,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等喜庆场合。观众都想来得到娱乐,所以不适合演悲哀死伤等不愉快不吉利的事。因此中国戏剧大多为大团圆结局,这与西方戏剧有很大不同。西方社会的戏剧里暗喻对社会的抨击和批判,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局。就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他的悲剧人物吧,结局都是死。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而中国人的戏剧大多是用来娱乐的,所以不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戏剧甚至没有什么情节,唱了几天,都是同一个人,唱一段讲一个故事,只要他(她)唱得好听,观众愿意听愿意看,再唱几天也无妨。尽管也有悲剧人物,或分离或死亡,但最后一段大都是个大团圆,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如窦娥死了算是悲剧,可作者编排她托梦告诉她的父亲,要把陷害她的坏蛋除掉,最终坏蛋就除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怎么看都是悲剧,作者就安排他们变成蝴蝶大团圆;张生和崔莺莺几经磨难,有情人最终还能成眷属。中国人编戏可谓用尽心思去构建大团圆结局。这是西方戏剧少有的,而中国戏剧则每每皆是。
在中国,随街就可以搭一个戏台子唱起来,舞台、服装、实物都不是很豪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看戏享乐,不分贵贱。而在西方,戏剧是一种贵族式的享受节目,是高消费,戏剧的表演地点被安排在剧院,而剧院的装饰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一般的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无法入内的。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是存在的,中西方各自的特点也是值得互相学习和效仿的,它们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着不同历史下的不同精彩,只有认清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并互相借鉴,才有助于它们更好的发展。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中国的戏剧,虽然它的综合艺术可能不及西方戏剧,但它能让中国更多的人看懂听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中国人多,中国人的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照顾更多的人的需要而编排中国的戏剧,那是正确的,只有那样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