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与广播最贴近最亲密的日子,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掐指算来,那段天天天蓝的金色华年,距离现在已经十多个寒暑了。但是时间带不走曾经和过往,现在回忆起关于广播、关于大学的故事,感觉依然如昨,似乎那些远去的笑声
与广播最贴近最亲密的日子,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
掐指算来,那段天天天蓝的金色华年,距离现在已经十多个寒暑了。但是时间带不走曾经和过往,现在回忆起关于广播、关于大学的故事,感觉依然如昨,似乎那些远去的笑声和泪水仍保留着温度,伸手一握,那么真实,那么暖和。
遥想当年,我们这群从千军万马的征战中,奋力挤过独木桥的莘莘学子,在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确实有一种轻松得想飞起来的心情。那种高兴是特别质朴、而且特别由衷的,不信可以让记忆穿越时空,看看我和几位同学正满面春风的走过来,敲着搪瓷碗、哼着小曲儿去食堂打饭……
再过些日子,慢慢掌握了大学生活的规律,便开始考虑如何丰富一个人的时间。要说那时候的附加学习用品兼娱乐工具,当然要属小小的收音机了,学外语听音乐,既实用又经济,几乎人手一个。
上大学是在长沙,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当地的“星沙之声”和“经济电台”,关于哪个频道哪个栏目哪个主持人,在什么时间播出什么内容,我们都了如指掌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或淡泊从容、或温馨浪漫、或书香四溢的人情类、讲述类或者谈话类节目,比如当时的“夜渡心河”、“夜色温柔”、还有“明月千里”等等,感性的语音、温情的内容、再配合动人的旋律,轻轻的、柔柔的,似润物无声的丝丝细雨,直到现在仍然难忘!以至于一听到那首最熟悉的萨克斯“回家”,关于收音机的往事就席卷而来……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晚上,十点整,宿舍的同学仍在进进出出。可我却已经爬到上铺,静静的守在收音机旁边,等待和“明月千里”的再度相逢。
“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欢迎您准时收听由李萌为您带来的‘明月千里’,……”
因为从未间断的收听,我知道李萌是一位客座主持,今天应该是她第三次来到“明月千里”了。我一直喜欢这个节目,而且自从有了李萌的加盟,我更是被她的声音吸引了,甚至可以说成非常痴迷。
可能因为节目内容的感触,也可能是对李萌本人的好奇,当我不差一秒的守候了好几期之后,心里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欲望。于是提笔给李萌写了封信,并连带自己的一篇文章一起寄了出去。
虽然寄信的同时寄出了一份希望,但考虑到听众那么多,自己那么平常,所以没敢指望任何回音。但意外的是,没出几天时间,一个大大的惊喜从天而降:李萌给我回信了!我非常激动,用颤抖的双手拆了信封,但见亲切的话语、真诚的祝福,伴着两页娟秀的钢笔字,那么真实的呈现在我眼前,那一刻,我胸中汹涌着热腾腾的感动。
在信中,李萌不仅表达了她对我的问候和感谢,写了很多好朋友才会说起的知心话,而且还留下了她自己的电话和地址,说是欢迎我有空过去坐坐……于是,一段电台和百姓,主持人与听众的友谊便愉快的延生了。
和李萌见面的那天,我没有回学校,她带着我在电台住了一个晚上。我们吃同一份饭,睡同一张床上,那份亲切和随意让我感觉到主持人与听众的概念,完完全全可以解释为好朋友的概念。通过她的介绍,我了解到她们在电台的工作日程和作息,而且还认识了另外的主持人和工作人员。或许因为年龄相仿吧,更何况李萌也是在读的大学生,我跟她的认识如故人重逢,非常温暖而且顺畅。
再后来,在李萌的影响下,我更加热爱、并且愈来愈离不开广播了,而且在经济特别拮据的状况下,我仍然换了一款高档的“德生”,无论吃饭睡觉,天天伴随着,几乎形影不离。虽然走过青涩单纯的大一、大二,再迈进丰富忙碌的大三、大四,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方方面面都更添了新的思考和压力,但不管心中要装载了多少东西,永远都会有一个角落因为广播的陪伴而存在,成为最惬意、最纯净、也最本色的心灵一隅。
悠远绵长的岁月,留下多少如梦如烟的往事,那些曾经嫣然如花的点点滴滴,偶尔也会在现实生活的某个瞬间找到影子。比如关于广播、关于友谊,只要有一些情节是无法忘怀的,那么我们生活的色彩就不会单一。
感谢广播,感谢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