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中兴小学
作者:愤毒时间:2025-04-30 05:05:27热度:0
导读:因为父亲所在学校没有我读的年级,我转学到中兴小学。中兴小学座落在中兴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上。时至今日,我仍认为她是一所修建得很正规的小学校。在一个四周植满树的大操场下方,矗立着一幢木楼。这是我生平第一次
因为父亲所在学校没有我读的年级,我转学到中兴小学。
中兴小学座落在中兴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上。时至今日,我仍认为她是一所修建得很正规的小学校。
在一个四周植满树的大操场下方,矗立着一幢木楼。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大建筑。木楼里有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大礼堂。我记得礼堂的正中张贴着毛主席和朱德副主席的像,看到他们慈祥的微笑,感觉他们异常和蔼可亲。那时我惊奇地发现不管我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他们都看着我。为此我还在礼堂的各处一边走动,一边用眼看他们,看有没有什么变化。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些照片竟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心里想着一定是因为他们是伟人吧,不然为什么我总躲不过他们的眼睛呢?于是我从心底里对他们肃然起敬。墙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照片,有元帅们的照片,还有一些励志的标语。总之,礼堂里给人以肃穆的感觉。
每周周前会总是在这里召开,学校十多个班的学生排成纵队,礼堂里鸦雀无声,大家肃立着唱国歌,向领袖致敬后,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站在各自班级旁边,值周老师和校长对上一周同学们的表现加以总结,通报上一周的大事,表扬先进同学,布置本周任务。本来活蹦乱跳的学生们都变得十分严肃起来,没有打闹,没有喧哗,一个个笔直地站在那里。偶尔有人想挠挠痒或理理头发,只要侧眼看到老师在注视自己就会赶紧面红耳赤地把手背到身后。就连平时在教室里总是坐不稳的同学在礼堂里也收敛了三分。真不知道是怕校长还是怕那些贴在墙上的照片。
礼堂的右侧是教师办公室,老师们每人一张书桌,一个木凳子。书桌上整齐地放着学生的作业,还有老师的书本。偶尔有学生进办公室请教老师的问题,也有被老师叫进去训话的学生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的对面。老师的办公室不能随便出入,进去前必须先喊一声“报告”,经准许才能入内。我是教师的孩子,白天上学时也不例外。不过在放学后,我就可以随便了。我可以在那里完成我的作业,或看一会儿书。
晚上用的是煤气灯,一盏煤气灯挂在天花板中央。老师们借着那白炽的灯光批改作业和备课,比我父亲用的桐油灯强多了。我看到煤气灯泡从红色逐渐变成白色,灯光也越来越强,最后把满屋子照得通亮,真不知道有多新奇。所以每逢老师们点灯时,我一定要看个究竟,生怕错过了点灯的机会。也有让人不爽的时候,那就是不知为什么那气灯泡突然就不亮了,整个屋子顿时一片漆黑,伸手看不见五指了。此时女老师一阵惊叫,有男老师不断地说“不要慌,不要乱动,让我来修一修。”我则动也不敢动地坐在那里。在重新换上新灯泡或重新打气之后,煤气灯又被点亮了,办公室里才恢复了平静。
办公室的右侧有一个宽敞的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是女老师们的宿舍。明说是老师宿舍,其实里面还另外搭了几张床,这几张床就是家离学校太远的住校女生住的,我也住在上面。那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所边远的乡村小学就有了住校生,不能不说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孩子是多么幸运。现在能在小学住校的学生可能还不算多吧?所以我能在这所学校上学,我是幸运的。
在这间大屋子里,两位有孩子的老师用布把自己的床围了起来,就算是隔了两个小间,这是他们独立的天地。这样避免了小孩对其他人的干扰,也解决了其他人打扰小孩的问题。为了方便,他们被安置在离楼梯最近的地方。我们有很多时间陪小弟妹玩耍。十多个人住在一起,真是热闹非凡。有时还有因作业没有做完,天黑了赶不回家的同学来搭舖,那就更拥挤了。有一次,有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因不能回家了,只好留下来。我个子最小,大家就让她来跟我一起睡了。我们两挤在窄窄的床上,我竟说起了梦话“你们看,你们快看,我挂在壁头上了,我挂在壁头上了。”被吵醒的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因她的大笑,吵醒了全屋子的人,大家听说后全都笑开了花,弄得我不好意思了几天。
礼堂外是花园,花园里有假山,有很多修剪得很得体的万年青、杨梅,还有梅花、石榴,总之,有不少我叫不出名的花木。我和小伙伴们常在假山周围捉迷藏。那里是我们放学后尽情玩耍的地方。周边有高大的槐树,我喜欢槐树那椭圆的、碧绿的叶子,也喜欢那扑鼻的槐花香味。花园的一侧是低年级的教室。小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共有八个班,全安置在这里。可能学校领导考虑这里离老师办公室近,便于管理,也可能是因为离厕所近便于低年级学生的方便吧。
再往前走便是小操场了,操场上有两个沙坑,填在坑里的沙是老师和同学从几十里外的青衣江河边翻山越岭运回来的。同学们在那里练习跳远、跳高,尽管没有标准的训练,还是玩得十分有趣。旁边还有十多根游杆,有秋千。上体育课时,同学们可以分组练习。
这些可是我父亲那里没有的,我父亲那里就只有几个皮球和几付羽毛球。球拍是我父亲在木板上画出拍子的模样,然后用锯子依着画线锯,再用小刀一刀一刀削成的,所以有些粗糙。我小小的手握着球拍并不是很舒服。羽毛球是我父亲找来鹅毛和橡皮自己做的。父亲把鹅的大毛剪成锯齿状,再把修剪好的毛插进一个木头做的头子里,然后用橡皮和麻绳把木头包扎好,一个羽毛球便做好了。这样廉价的羽毛球,损坏了又可以再做,所以,我父亲的学校经常有足够的羽毛球供学生使用,我也在父亲的指导下帮忙剪过羽毛。当我能自己做好一个羽毛球时,真是心花怒放。
这里的条件比我父亲那里实在是好多了。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在那里玩一阵,开心极了。
经过一段林荫道再往前还有两排教室,不过一边只有两个教室,那是高年级五至六年级的教室。当时的学生不是一直能读到小学六年级的,在四年级就要参加升学考试,考上了才能上五年级。所以读到四年级只能算初小生。五年级以上才是高小生。要上高小,是必须过升学考试关的。全乡的初小生参加统一考试,只招两个高小班。要上高小还是有难度的。我考上了高小,却没有在里面上过课。因我又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
尽管我离开这所学校已五十多年,在我的脑海里仍常呈现出这所学校的容颜。我觉得就是现在的一些小学未必有如此规模?但是据说这所学校后来没有用了,迁走了。对此,我心里常常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倍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