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把写字板打开,然后一个人在一旁闲坐,这是我常常有的状态。即不观文,也不听曲,只是呆坐着。我家不远处有一棵大柳树,炎热的夏天,我常能看到附近的一个老人,把一张藤椅放到树下,然后一个人坐上去,摇呀摇的。我
把写字板打开,然后一个人在一旁闲坐,这是我常常有的状态。即不观文,也不听曲,只是呆坐着。我家不远处有一棵大柳树,炎热的夏天,我常能看到附近的一个老人,把一张藤椅放到树下,然后一个人坐上去,摇呀摇的。我常常远远的心生羡慕的看着他,似乎人生所有的经历已经把留白处填满,在无处可填写时,就只有这样摇来摇去的怀想。
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名为《写在人生的边上》他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连钱先生这样的博学善记之人,尚能如此谦虚的说,自己文字只是人生边上的散记,我们的笔记我们自己的人生时,大概到处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偶有涂抹之处,也如飞鸿踏雪泥,一时鸿飞雪化,便两处干净,如春梦无痕一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当得起千古两字的文字,委实不多。我们这即兴之笔,写下片时的心绪,时过境迁,便流入到时间的海洋。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于卖柴途中得闻此句,随即开悟,前往黄梅礼见五祖。六祖一生不识字,但却可以给那些书藏万册,学富五车的人讲经,每每有人问及经的含义,六祖便让来人把不懂的地方念来听听,然后讲给人听,听者听后开悟。真是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真实的学问莫不是自性智慧的流淌,哪须寻章摘句苦思冥想呢。
这便是高僧的真境界。为文也如此,如果一味的刻意所求,必为文字所累,一则摘章引句,拾人牙慧免力成文,二则满篇文字堆砌,到处华词丽句,如同服装店里的服装,五彩缤纷。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必定不伦不类,毫无品味可谈。自己也无法从文字中得到乐趣。因为并未得文字的真趣。不是件件衣服都能增色,只有真实的表现你自己的才是好的。
我不否认我的文字有很多刻意雕琢的痕迹,大概大众的口味总是引导自己不自觉的屈从,有的时候,隔门的叫好声总是让心向往。其实文字是冷寂的,是寂寞的,为文者只有守住自己的寂寞,才能成就不拘一格的文字,当然闭门造车也常常会造出破车来。但值得一说的是,真正让人们记住的文字,都是十年磨一剑而来。而且经久不衰。
林清玄的文字里常会开出一朵青雅的莲来,常常让我幻想他是一个清爽儒雅的男人,及至有一次在图片在见到,才知道文与人云泥之别,一个人模样自己无法选择,是父母的模子里的翻版。可是他却会在文字里重生,让那些喜欢他文字的人,读到了他干干净净的心地,有的时候读一个人的文字时,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反而模糊而去,再也无法辩认,而文字中的他却清朗起来。这便是文字的魅力。
如同做画,面对着大千世界,可圈可画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是往往,你不知从何处落笔,即不想随众,又不想模仿,自己的创意与切入点便很重要,着手处花浓叶炫,不失为一幅好图,但清风野意的疏朗也一样别有情趣,就看你自己取哪一片断,有时即便是一簇小小的不起眼的野花,也可以芬芳人们的世界,这就是创作者的境界了。境界低,高妙的景物也随你低,境界高,荒芜之处也有摄心之处。
为文也如此,打开的写字板,面对的是人生,人生是一幅大写意,相信有很多地方可以为文,可是你笔下流淌的是哪一种境界呢?人们常用行云流水来比喻文字的流畅舒展自如,可是我想水往低处流,行文的境界是要往高处走的。做到行云流水并不难,难得是此中有真趣。对于真趣两字,我也是妄谈,根本不知路径在哪里,我想一个肯读书与爱读书不读死书的人,真趣一定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