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云南
作者:无碍会时间:2025-04-23 19:51:32热度:0
导读:彩云之南,天涯海角的距离。去过一次,是人生旅程的意外之喜,去过两次,是翻倍的喜悦?非也,非也。景色需要渲染,行者的脚步也需要夸张者的鼓励。丽江,地震后重建的古城,因为国外旅行者的的追捧而一夜成名。现在
彩云之南,天涯海角的距离。去过一次,是人生旅程的意外之喜,去过两次,是翻倍的喜悦?非也,非也。
景色需要渲染,行者的脚步也需要夸张者的鼓励。丽江,地震后重建的古城,因为国外旅行者的的追捧而一夜成名。现在看看倒还真是因为这个“夜”字而兴呢。白天商业街的攘攘很难给你别样的柔软的细腻的感觉。月上柳梢头之后,夜的丽江,丽江的夜哗啦啦从雪山融水的小溪里沐浴而出。本是一个俏生生脱俗的仙女,不成想被人间的登徒浪子偷去了纱衣,就在暧昧的吵嚷的酒吧街做了站街的小姐。偶有知心者识得她清绝的本性,大部分的过客却只是为看她堕入红尘的造作的旖旎,只为了艳遇这个词的刺激辗转而来。成也游客,败也游客。
第一次去丽江,心里全是图画文字里的袅袅,即使身在其间,却不曾从别人的转述里醒来。心就在那个别人营造的柔软里打旋,随着涟漪轻轻起伏。二进丽江,坐在丽江吵嚷的酒吧里,喝着冰凉的啤酒,身上的毛孔没一处舒坦。即使对着单位同来的几位帅哥,依然找不到赏心悦目的悠然感觉。锅庄的热闹和酒吧的热闹完全是两种概念。锅庄的原始之美是天地灵韵,是山水精魄。酒吧的庸俗之美是人性在寻找原始之美的路上误入歧途。门外是拉客的女孩,店内是脱离生活的男女,醉生梦死是唯一的声音。不听也罢。
倒是从酒吧街出来回酒店的路上找到几分印象丽江的感觉。月亮之上,柳梢之下,朦胧灯光,几户人家。几个旅店敞开大门,门厅里是抱着靠枕看书的旅客,门角有凌霄花斜斜掠过,抹开,是青色的飞檐。石板路,小水渠,水声潺潺,偶有窗户里传出低低的琴声。若能在此抱着书住上几日,时间也许真的会延展开来,让自己可以在上面镂刻一些温暖的笑容。
不再惦记丽江,不再惦记别人的童话。挥一挥手,不带走丽江的一盏灯光。
每次的出行,眼所及,心所重处总是不一样。上一次的丽江,这一次是白族的建筑。高原上旷远湛蓝的天空,弧度圆润的山峦,种满蚕豆的田地,一排排青瓦白墙的白族人家。白墙不呆,因为上面画了花鸟,写了大字。非名家之手笔,概村镇匠人的拙作,却生趣盎然。导游介绍说当年著名的三个马帮,就有白族人的一支。经济头脑不可谓不精,胆量不可谓不大。智勇者,天佑之。大理所见的白族人居处大部分都小楼飞檐,气派精致得很。加上墙绘,实在是让人羡慕。有个村镇名曰“母屯”。当年村中壮年男丁都走马帮,三年五载之间,村中几乎家家妇孺老弱。其间之难可想而知。家里少了男人,因为安全起见,一楼没有后窗户,只在二楼开小小的窗。略一想,就可以想象出一部马帮的艰险,和留守女人艰难的传奇了。
很想进那些漂亮的院落里去看看,看看那些擅长琴棋书画的男人,还有那些吃苦耐劳的女人,看看厅堂厨房里透露出来的历史,看看他们举手投足的风致。不过,也许近了,反而觉不出特别了。风俗和文化的差异也造成心理的隔阂。谁能明了呢。
崇圣寺三塔,上一次只是遥望了一眼。这次安排了近观。因为主塔是重建,所以没什么兴趣。何况是安置高僧骨灰的圣地,有何可看,图扰幽魂清修。与友于柏树下装模作样坐而论道,只叹人心之狭,佛心之广。苦海泛舟,如何救己。
每天奔波六七个小时,再美的风景也味同嚼蜡,加上拜金的导游,柔软的云南在我掌心里化得七荤八素,没了一点味道了。本来想把云南做了翡翠的雕刻,装饰人生的行囊。现在只好找个纸巾擦掉,腾出手来去翻看别处的地图。鲜花很美的云南,鲜花应该开在心里才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