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听着电脑里收藏了几年的,来自纤歌凝的《热土》朗诵录音,那些并不久远的往事一下子浮在眼前……那是2004年12月21日的晚上。那个时候,我们这些相熟的朋友都还在碧海银沙的语音房间。极喜听戏的我和平常一样
听着电脑里收藏了几年的,来自纤歌凝的《热土》朗诵录音,那些并不久远的往事一下子浮在眼前……

那是2004年12月21日的晚上。那个时候,我们这些相熟的朋友都还在碧海银沙的语音房间。极喜听戏的我和平常一样在“三越戏迷之家”听着大段大段的京剧段子,大约9点30分的时候,就看见大屏上私聊窗口出现了一个非常非常熟悉的表情:一把不停地在脑袋上敲打的锤子和一个“切~~”字,看着这个熟悉的表情,我便知道,肯定是苦咖啡进来了。
如果说,朗诵是咖啡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可以肯定的说,他进戏曲房间,纯是来看老朋友的。
想来,网络确实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台由碧聊朗诵天地、三越戏迷之家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古韵京腔》京剧诗词晚会”,让我们这些进入朗诵房间,并从此就迷醉于网络朗诵与网络晚会组织与举办的人,与三越戏迷之家的室主卧龙大哥、白良关大哥成了比较熟悉的朋友。也是因为这台晚会,让我们经常在聆听朗诵之余,在戏曲房间与爱好京剧的朋友们随意而又亲切的聊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那天,咖啡和大家聊的非常热切,大屏上,看到房间里的朋友大多喊他苦咖啡老师。从大屏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涉及了许多内容,我也能够感受到大家对咖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
也许是因为晚会中大家听到的只是咖啡的主持而不是朗诵,卧龙大哥便提议让他拿麦读一篇文章给大家听听。也就是那一次,我才在心底服了咖啡读文章时,炯异于他人之处。
先不说文章是如何读的,这情感又是如何铺垫开来的。至今,我都非常清晰地记得他说的第一句话:“首先呢,向我们三越戏迷的。我认识的卧龙大哥,白良关大哥,还有以前我的二位老姐,还有新朋友问好。很长很长时间没有来这里了,不是不想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国粹艺术是更加的欣赏、喜欢和推崇了。”
听得出,这是他对中国经典艺术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理解;听得出,这是他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与热爱;听得出,这是他能够编辑整理出适合关于京剧和戏曲的朗诵文章音乐的根本所在。
听着他的心灵剖白,我对咖啡的了解又多了几分。
也就在在此时,房间里传出了他的声音:“我不会京剧,喜欢听,但我就为朗诵一段,既然大家唱得是国家的国粹艺术,那我就把我们国家的这一片热土给大家读一下,文章的题目就叫《热土》……”

话音有片刻的停顿,房间里,有短暂的宁静。在片刻的静默之后,一声悠长又低沉的音乐便舒缓地在响起。
他以那种依旧深沉、浑厚、凝重、赋予非常浓厚情感的声音,缓缓地送出了文章的第一句:“这是一片远离繁华绝少喧嚣的土地……”一种旷久而生的,与土地的沉寂完全融成一体的宁静感便从他的声音里奔涌而来,可以说,那是一种完全融进文字中的宁静,一种心的安然与安然之后静静的思索。我的心也骤然进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
此时,声音随着文字切换,情感随着文字转换:“放眼望去,田野里生长着五谷……”就是这短短的四个字“放眼望去”,从声音里,任谁都能感到:他的眼前,定然有着一望无际的田野,有着春华秋实的五谷,有着祖祖辈辈的耕作,有着流光溢彩的华章。
随意文字的延伸,这一方《热土》是那样的撩人情思:“多少征战止息了,多少帝王不在了,惟有你从容地绕过战火烽烟,绕过阴谋权势,润泽着两岸的土地,润泽着亘古的骄傲,也润泽着生生不息的崇敬。”是的,征战可以止息,无法止息的,是华夏儿女对这方热土的崇敬与热爱;帝王可以随着风烟消散,无法淡去的,是翰代更替过程中融汇在这方热土的史实!
随着声音的起伏,这些平实的文字是那样的扣人心弦:“当长风穿发而过,在耳畔呢喃着亲切的乡音;当雁阵掠过云际,在蓝天上写下熟悉诗行;我便坚信,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做永远的孩子……”是的,长风可以穿发而过,雁阵年复一年的掠过云际,但正如没有人能够阻止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一样,没有人可以把这种感觉心灵的诵读拒之于心门之外。
如果说,纤歌凝的《热土》,是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深情所在,是她对这片曾经地无比地苍凉和无限的辉煌的热土的挚爱所在,是她对这一河锦鲤,两岸稻香、乡音呢喃的土地由心而生崇敬和赞叹。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苦咖啡是用心捧起了这一方热土,用情解读着这一方热土。那么,可以不掺任何杂念地说,只有真正地把自己融进文字里,在眼前无限地延伸着文字的意境,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文字的二度创作。
我想,这才应该是朗诵的内涵与魅力所在吧?

我是喜欢朗诵的,特别喜欢在静静的夜晚,给自己沏一杯淡淡的茶,坐在电脑前打开音箱,把声音开的大大的,听那些好听的声音,读着好听的文章。
我庆幸自己在那个夜晚,录下了这篇《热土》。我也不止一次地和苦咖啡说过,这篇《热土》,是他读的文章里最最用心,用情的一篇。
是的,通篇文章没有太多的宕荡起伏,也没有太多的感叹词语,但正是这样一篇朴实的文字,咖啡解读的时候,情感是那样的奔放,意境是那样的悠远,以至于后来的许多个夜晚,我都会在静静的夜晚,在他自己整理和剪辑自《我的父亲母亲》背景音乐制作而成的朗诵背景音乐声里,细细地聆听和感受着这一片《热土》。
是的,正是这篇听过无数次的朗诵录音,让我陷入了对朗诵的思考:众所周知,朗诵是文学的二度创作,然而,有谁真正地思考过这些文字?有谁能够真正地在声音里展现出一种立体的、生动的文字场景,有谁能够不加修饰地用最纯朴和真实的情感,展现文字的意境?

我是不会朗诵的,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把这些文字念出一些声音来罢了。但是,听过一些好听的朗诵,听过一些好听的声音之后,我听文章的胃口大约是有些刁了。
于是,几年之间,依旧固执地喜欢听到那些好听的声音诵读着好听的文章,也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品味着、感受着这些文章在我心里生发的共鸣……
今夜,是新年的第一天。
依旧坐在电脑前,轻轻地敲击着键盘,把这些零零落落的字拢在一起,也把这七年来关于文字,关于诵读的感受拢在一起。七年的时间,算不得长,也算不得短,如果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