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融入一个伟大的传统,追寻自己的根,是文化的本能冲动之一。文字是储存记忆最美妙的方式,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都沉积在优美的汉字里。而成语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条汩汩的河,一条文化的河流……所以,我将用我的眼
融入一个伟大的传统,追寻自己的根,是文化的本能冲动之一。文字是储存记忆最美妙的方式,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都沉积在优美的汉字里。而成语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条汩汩的河,一条文化的河流……
所以,我将用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来抚摸中国成语。

安乐窝
三个字的成语不多见,所以记得特别牢。
原本,我以为“安乐窝”应该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地,那里飘拂着秀帏罗帐,充斥着香粉沉屑……
没想到,我错了。
安乐窝,北宋时的邵雍隐居在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中,他的居处称为安乐窝。《宋史。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曰‘安乐窝’。”后来,泛指舒适安静的住处。宋。戴复古有诗云:“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原来,白云深处,沿溪曲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前院红了樱桃,后院绿了芭蕉,冬天有红泥小火炉温酒,夏夜有虫声新透绿窗纱,青山可以清目,流水亦能静耳,悠哉天地间,不知老之将至……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安乐窝。
其实,邵雍老先生是个明白人,他认为,能够居于一隅过上一个平静的日子,就是安乐,这样的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安乐窝。
说起来,住在安乐窝里的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也算是个神仙般的人物。我们非常熟悉的童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出自他之手。还有,“一年之际在于春”也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邵雍精通易经,在世时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声在外。他曾写了预测诗《梅花诗》预测当时和后世的历史,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据传,没有不准的。

沧海桑田
这是一个内涵最丰富的成语。有时候,甚至觉得任何语言在它面前都是苍白、单薄的。
沧海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简称沧桑。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鬓,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
闲来读些古诗词,又发现,古人也把沧海桑田简称成“桑海”。如: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唐。李商隐)
“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金。元好问)
生命短促,如昙花一现;时间永恒,如浩瀚的星空。时间,从每一寸土,每一滴水中走过,从每一个心灵走过。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启程,也没有人知道它将在哪儿停泊。只知道,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将被它缓缓覆盖,成为历史,成为记忆,成为过去……
椿萱并茂
椿,长寿的大椿,用以象征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木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萱,种在北堂的忘忧草,用以象征母亲。《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椿萱并茂,喻父母都健康。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昨晚读到这个成语,心中非常温暖,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父母都还健康,我先生的父母也很健康。
当父母站在我们前面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离生命的尽头还很远;可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我们离生命的尽头其实并不远。感谢父母,为我们挡住了一切,包括生命的尽头。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比如,“孝”。世上有些东西可以重来,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比如“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然没有来世,即使有来世,天下的儿女们啊,我们也要趁着椿萱并茂的时节,来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萱草仍旧在开/椿树依然挺拔/跪向故乡我双手合十/对家乡的父母说/椿萱并茂。——柴门映雪《椿萱并茂》

看朱成碧
读到它,就想起了另一个意思相仿的成语:视丹如绿。
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看朱成碧”比“视丹如绿”要雅致一些,而且还多了一份沉着和大气。
最早结识“看朱成碧”这个词语,并不是在成语词典中,而是在一首据传为武则天所作的诗中。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支离憔悴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朱,一碧,一花一叶,两种颜色,两种风韵。怎样的“思纷纷”,才会看“朱成碧”啊!
这样一想,觉得“看朱成碧”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当真是九曲回肠,绵绵不绝。在那个凄清寂寞的夜晚,寄住在感业寺的武媚娘因为思念而显得支离憔悴,那时的她只不过是一柔情缱绻的普通女子。思念如纷纷的雨滴打痛了她的心田,雨滴从心灵漫上睫毛,而后又落在眼前的石榴裙上,绽开成一朵朵湿漉漉的小花……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种境界;坦然地面对“看朱成碧”,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

镂月裁云
第一次读到这个成语,就喜欢上它了。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李义府,一个并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居然吟出了这么好的诗句。惊讶之余,也着实感叹自己学识的浅薄。
李义府的这首诗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镂月裁云”这个成语,还引发了另一个成语——生吞活剥。
当时,有个官史叫张怀庆,不学无术专爱抄别人的诗句,冒充雅士,张怀庆竟把李义府的诗整篇照抄,只是在每句前面硬添二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去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态,来时好取洛川归。
人们读后,便哗然大笑道:“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二人是当时起草朝廷各种文诏的二大臣),生吞活剥的典故由此成立了。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来读这四个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