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The Decalogue(十诫)之四
作者:盘岸时间:2025-05-04 08:42:14热度:0
导读:第七个故事:梅卡16岁时怀上了她的老师的孩子,母亲说,可以将其纳于自己的户口之下,6年之后,再恨不得梅卡做母亲的权利。6年后,梅卡大学毕业,母亲却没有履行当时的约定,原来母亲有了梅卡以后不能再生育,于
第七个故事:梅卡16岁时怀上了她的老师的孩子,母亲说,可以将其纳于自己的户口之下,6年之后,再恨不得梅卡做母亲的权利。6年后,梅卡大学毕业,母亲却没有履行当时的约定,原来母亲有了梅卡以后不能再生育,于是,她有意让梅卡留下了孩子,并且使用自己当年还是校长的权力开除了梅卡的老师。梅卡愤怒之下“绑架”了自己的孩子——艾妮亚,找到过去的情人波伊特尔,他的冷漠迫使梅卡再度逃跑,但是最终母亲还是夺回了孩子,梅卡绝望之余踏上了不归之路。
我总感到导演最后的设计太软弱,我原以为梅卡会带着孩子一块儿自尽,但是她却毫无警觉的大睡在火车站的乘务员的休息室内,直待到母亲找到她们,这个结尾很庸俗,它并不会使母亲忏悔,她的目的只是想要回并不属于她的孩子,梅卡的离开显然不会给她带来任何的心理阴影,不过,显然,梅卡对世事的了解还太模糊,所以,她的一系列的举动都显得那样的幼稚。
当然,我们没有权力遣责一个无知、无辜的受害者。我更感到,人与人除了血缘,及各色的社会关系而彼此牵扯上关系,仿佛我们是相互关联着的,然而,从特别的角度,我们才察觉到人与人的相互对立,人与人完全抛开任何关联的相互对峙,利用各种权威占有其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包括一个孩子。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故事如同读卡夫卡的小说,他们的视野通常仿佛习惯性的总是停留在现实的阴暗面,许多人不理解,这时候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人们之所以不习惯,正因为人们缺乏勇气,喜欢逃避,然而,现实并不只我们所想象的那一部分,也不像我们所处的那个世界那样狭窄,我是说,人们应当有勇气理性的接受一个正常的更大范围的世界,那么,将来的现实才有改观的可能。
第八个故事:伊丽莎白是个犹太人,幼年时恰碰上纳粹的种族大屠杀,她被好心的裁缝收留,但是想要使她安全的生活的波兰,最好能修改出生证明,于是,裁缝找到了一对夫妇,他们愿意收养她,然而没有答应造伪出生证明,伊丽莎白躲藏了两年之后,与另外的愿意收留她的好心人一块儿去了美国。若干年多之后,伊丽莎白重返波兰,她设法找到了曾经救过她的裁缝,以及曾使她失望的那对夫妇。但是裁缝总是设法避开谈过去,很显然这里面藏着某种隐情,比如因为私藏犹太人而遭受过迫害等等。那对夫妇,丈夫在几年之后便离世,妻子后来成了某大学的教授,她为当初没有救伊丽莎白而深深愧疚,于是,她对她的学生施行独立的道德启发,她深信,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是怀有正义感的,这致命名伊丽莎白原谅并且重新接纳了她。
这则故事非常有趣的套用了第二个故事,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两则故事的主旨差不多是一致的,无论发生任何矛盾、纠葛,唯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唯有尊重生命才是最起码的道德,无论他是否是犹太人,也无论他是否是个罪犯。
另外,这里面第四次出现了那双眼睛(我的印象里,该陌生人分别曾经在第一、第二、第四个故事里出留下了短暂的身影),伊丽莎白在教授的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经历的某一刻,愤怒的眼神在镜头前停留了一两秒,不安的教授终于在此后不久向伊丽莎白坦言了隐情。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并没有浓厚的宗教旨意,我一向以为,这个屡次出现的陌生的身影也并不是耶稣的化身,基耶斯洛夫斯基只是希望通过他设制的技巧来传达也许更恰当更人性化的处事方法。
08年1月27日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