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是道德沦丧还是制度缺失
作者:游花光棍时间:2025-04-28 08:18:05热度:0
导读:亲眼目睹抢人。小偷拉下老媪被包,扯下老媪耳环。市场里人头攒动,一如鲁迅笔下的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小偷拿着抢来的东西,众目睽睽下竟自扬长而去。媒体报道,
亲眼目睹抢人。小偷拉下老媪被包,扯下老媪耳环。市场里人头攒动,一如鲁迅笔下的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小偷拿着抢来的东西,众目睽睽下竟自扬长而去。
媒体报道,今年5月6日,在贵州省织金县茶店乡农村信用社里,一名凶手抢得5000元现金并杀害该女子。根据警方提供的银行监控录像,旁边十几名储户和信用社职员没有一个向她伸出援手,甚至一位妇女从受害者的背下取走了自己的背篼,最终这位无辜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凶手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地逃离了现场。
类似的事不胜枚举。罗大佑在《一样的月光》里唱道,“什么时侯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什么时侯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沉寂的大地,在今天的夜晚默默地哭泣,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精神家园的花朵凋零了,人们都在指责甚至责骂“看客”们的冷漠,哀叹世风日下。
《诗经》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是生物生存的本性。在这类事件中,就“看客”本身而言,一则此事的确与已无关,二则抓小偷或杀人犯的确不是自己的职责。尽管法律规定人们有见义勇为的义务,但当见义勇为的成本超过当事者的承受限度时,人们当“看客”也情有可原。央视不久前报道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妻通过勤劳致富,置有万贯家产。有一天在街上捡到一个被人遗弃的脑瘫患儿,为了挽救这条生命,十几年间花费了一百多万元,不但用光自己所有积蓄,而且卖掉了子女的住房和门面。如今,脑瘫儿还是脑瘫儿,老两口却租住在破旧的民房里,靠捡拾垃圾为生。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偿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好人吃亏,恐怕很多人已经感同身受了。
面对邪恶和善举,出现群体性退缩不前的冷漠,其实折射出的是文明的缺失,这种缺失我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仰的缺失。中国的儒道释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的主要社会功能还是制造顺民,以维护专制统治。大多数人就如《房前屋后》里的程大河,完全是为着天地君亲师活着,没有信仰,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人格,甚至没有不满情绪,更不用说怀疑和反抗精神。表面看起来毫不利己,实际上内心充满自卑和自私,这样的人怎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二是管理的缺失。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政府官员纵容犯罪、漠视犯罪和充当罪犯保护伞常常让群众寒心。我曾经与单位上的人一起抓住一个小偷,但警察将其带离单位后,立刻就放了,原因是该嫌疑人是个瘾君子,警察怕麻烦。好人本来就难做,流血流汗还要流泪,谁还愿意为老爷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三是制度的缺失。中国有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人民鬃人民建,人民鬃人民管”,无论什么事都要与人民挂上钩,打击犯罪创建平安社会本来是政府的事,却要打一场什么人民战争,把公民的义务无限扩大化,将权利和义务混为一谈,公民似乎什么都该干,却又什么都不能干,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信仰、理性与道德体系是人类文明轴心的三元素,信仰的错位必然导致理性的缺失,理性的缺失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自己过着好生活却要别人作贡献,这种事情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市场经济时代,道德不能游离于经济领域之外。要使中国人化消极为积极,必得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通过法治重建信仰、理性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