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身泡出来的雄起
作者:井阑时间:2025-05-04 00:24:29热度:0
导读:前几日看到一篇报道,报道说南京市六合区马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有关部门递交申请,希望将“六合猪头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网友觉得,一款非南京特有的卤菜居然也申遗让人不解。南京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
前几日看到一篇报道,报道说南京市六合区马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有关部门递交申请,希望将“六合猪头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网友觉得,一款非南京特有的卤菜居然也申遗让人不解。南京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们观点也是针锋相对,有人支持有人强烈反对。
“六合猪头肉”能不能申遗,这的确是个颇费脑筋的问题。一方面,六合猪头肉的确不同于一般猪头肉,据了解,它在晚清时即享有盛名,在选材、加工、用料、火候上也都很有讲究;另一方面,尽管六合猪头肉在色香味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和南京云锦、金陵刻经、秦桧灯会等文化遗产比起来,猪头肉就是猪头肉,要登非遗的“大雅之堂”的确颇有难度。尽管对此问题的看法,公婆各有理,但咱却想问一句:申遗的猪头肉里有多少“文化味”?
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特性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不否认,“六合猪头肉”在制作工艺上颇有讲究,正如申请者所言:“食品‘申遗’,申的不是食品本身,而是制作这些的技艺。”可是,这样的技艺未必就体现了民族个性与民族审美习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买“六合猪头肉”时,除了味蕾上的享受,又有多少精神情趣、文化审美上的愉悦,和历史典故上的联想呢?再说了,猪头肉非南京独有,也非“六合”独尊,缺少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使和文化遗产“套近乎”,又能有多少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呢?除了香喷喷的猪头肉香味,所谓的“文化味”恐怕只是浮云。
较长的历史,较好的制作工艺,是“六合猪头肉”的品牌优势,然而,这样的品牌优势还没有渗入到传统文化与习俗。人们对“六合猪头肉”的喜爱也仅仅停留在味觉、物质层面,而不是文化、习俗层面。如果连“六合猪头肉”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全国各地还有哪个名吃不能申遗呢?当然,不是说名吃就不能申遗,北京烤鸭、重庆火锅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不就早已申遗成功了吗?它们除了是知名品牌,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散发着特有的“文化味”。而这些,恰恰是“六合猪头肉”所欠缺的。
但掰理归掰理,且瞎掰的成分居多。咱们将话再说回来,呵呵,实话实说,作为中国人,谁没有爱国情怀?真的,我真的是感到很骄傲,“四大文明”就只剩下咱中华文明这根独苗了,真的很了不起啊。所以,我举双手赞手“六合猪头肉”申遗,同时也顺便赞成一下不久前甚嚣尘上的“童子尿煮鸡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事儿。
如此这般的说起来,祖国大地还有很多震惊世界的文化遗产,得赶紧行动起来,不要被房地产开发商们毁灭了。远的不说,陈忠实写小说的时候,就是一个农村教师,天天蹲在原上,听乡亲们讲博大精深的祖宗传下来的养生大法。写了什么“四香”——头茬子苜蓿二淋子醋,姑娘的舌头腊汗的肉;什么“四硬”——木匠的锛子铁匠的砧,小伙子的朘子金刚钻;“四大软”——姑娘的腰棉花包,江南的豆腐老汉的屌。并且,陈忠实满怀深情地把陕西大地上“妇人用下身泡枣”给男人补身子的典故在《白鹿原》上表达得淋漓尽致,就是郭举人的二房偷黑娃,告诉他自己对郭举人的报复,把本应藏幽门里的枣子扔尿盆子里,郭举人一样吃得乐呵呵的。
陕西这一文化遗产,就是妇人用她潮湿温暖多汁的下身塞进几枚干枣,到了第二天早晨,就已经变成了圆润滚实、肉厚多汁的大枣,公公或男人吃了,晚上特别起劲儿,雄起无比!用中医五行来说,是完全说得通的。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发明,我坚决拥护陕西省人民政府把妇女泡枣纳入“十二五规划”文化发展的纲要中去,不失时机的地申遗。为灿烂无比的中华文化又谱新篇章!
嗯,无论是“六合猪头肉”、“童子尿煮鸡蛋”还是“妇人下身泡枣”什么的,是老祖宗留下的东东其实都该申遗,已经申遗了的,热情值得我们肯定与鼓励,还没申遗的,要抓紧,就算没有“文化味”,也要硬削尖了脑袋往文化行列里钻才行,就算把申遗给搞变味儿了,我们也还是要勇往直前地申请,都大胆地干吧!申遗,不是说出来的,它和那事儿一样儿,都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