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近日,一则微博在网络江湖引起轩然大波。哈工大教授太蔟大放阙词,“称一女生坚持报考北大历史系的做法是‘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面对质疑,他声称‘哲学是一种高级迷信…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
近日,一则微博在网络江湖引起轩然大波。哈工大教授太蔟大放阙词,“称一女生坚持报考北大历史系的做法是‘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面对质疑,他声称‘哲学是一种高级迷信…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
太蔟的话让我震惊,言论中充满了嘲笑、功利、粗鄙、狭隘,此番言论也让我们看出眼下教育界的浮躁、急功近利,这条微博的出现恰逢2012年高考刚刚结束,一批新生即将迈入大学的象牙塔内,而另一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始职场生活的关键时期。我不知这位教授的“哲学是一种高级迷信…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的证据何在?文,自然是指文学,文艺自打开辟鸿蒙到今天,文学始终伴随这人类的身边。诗歌、散文不断的散发着璀璨的光芒。纵观中国从诗经离骚,到骈文辞赋,从唐诗宋词,到散文随笔无不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横扫世界,各国文学名著、诗歌无不令人沉醉,正是无数的诗人作家的创作,才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宝贵遗产,古代的中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痴迷于诗词歌赋。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陈毅元帅都是诗文高手,如今的温家宝总理每一次都会深情地用诗词回答记者提问。太蔟提出的“文不聪”一下子否定了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文作者以及他们的创作,也刺痛了包括我在内的文学爱好者敏感的神经。
“史”乃历史,唐太宗曾在魏征死时,流泪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华民族是重视修史的民族,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正是有司马迁、班固、姚廉、李百药这一代代史官的努力才使中华文明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得以保存,而没有像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那样产生断代。回朔中国上至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下至明清两朝几千年的历史统统被写在廿四史中,流芳千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史为镜,前誓之不忘,后事之师,以避免重蹈覆辙。放眼世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无不记载着各自国家的历史,充满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智慧。倘若没有“史”,那么我们如何探知自己民族曾经所发生的一切?没有“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怜而可悲的民族。许多民族因为没有“史”的记载,因此而慢慢消亡,不被后人所知
再说“哲”,自然就是哲学。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孔孟、老庄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灵魂,如果没有它们,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辉煌。西方的康德、尼采、黑格尔、笛卡尔、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灿若星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文、史、哲可以说是姊妹花,谁也离不开谁。史学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哲学就是巍峨挺拔的山,文学则是山上的花草树木。
写到此,我不由的想起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力倡“尚自然、展个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体现在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毫无偏废,全面发展。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犹如明灯照耀着北大学子,培养出许多大师级的学者。相隔近百年,哈工大出了个太蔟。却提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同样是教育者,差距如此之大。固然当今有文科生就业难、薪资低的大背景,但不能因此就重理轻文。一个只重视物质,而缺少人文素养的民族是可悲的。那样只会充满浮躁、急功近利、为了利什么事都能够做出。无怪乎上个世纪能够出现那么多真正的大师,而如今只能出那些为名为利的“叫兽”“砖家”一个社会离不开理工,也离不开文史哲。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座大房子,理工就是房子的框架,文史哲则是门窗,透过文史哲我们才能窥探到美好的风景。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不能因为某些因素,就偏废其中一科。就如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们既需要自然科学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也需要人文素养的滋润。无论是“重文轻理”还是“重理轻文”都是偏狭谫陋的见识,才是真正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那才将贻害社会